走进县城看发展|青海省大通县:建设好西宁“后花
经济日报原标题: 青海省大通县坚持绿色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建设好西宁“后花园”
“转型最艰难。虽然县域内蕴含煤、石英岩、玄武岩等多种大型矿藏,但为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只能‘忍痛割爱’,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青海省西宁市委常委、大通县委书记刘波说。
森林覆盖率达43.3%的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被誉为省会西宁市的“后花园”。大通县县长马明旭介绍,近年来,当地加快产业转型,深化工业企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整治。严格落实林(草)长制,完成国土绿化22.34万亩。深化河湖长制,湟水流域综合整治、工业废水达标治理等碧水工程稳步实施。高质量完成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大通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6%。
青海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老企业,过去以原铝生产为主,目前正着力打造先进的铝及铝加工产业基地。“未来我们将建成电解铝产能60万吨、预焙阳极产能30万吨、铝加工产能40万吨、危废处理能力10万吨的一流电解铝企业。”桥头铝电公司纪委书记唐正洪满怀信心。
来到大通县景阳镇甘树湾村丰谷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保吉栋正带领村民在田间除草。“今年合作社种植甘蓝1300亩、蒜苗400亩。现在蔬菜种植技术成熟了,产量也提高了,还打通了广州、西安等地市场。2021年,甘蓝亩产达到了1万斤,产值超过300万元,合作社支付季节性劳务费100万元左右,单日用工最高峰达到200人,巩固了脱贫成果,增强了周边乡村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保吉栋说。
“2017年,县文体旅游局投资100万元为村里修建了停车场;2018年,县财政局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下达扶持资金200万元;2019年,县政府为全村208户村民修建水厕、实施河道治理、修建民俗院落等投资达1246万元……几年下来,我们村实施的大小项目总投资超过了5000万元。”东峡镇田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魏占来说,“目前,全村污水管网建设已完成工程量的50%,旅游环线建设已经开工。到2035年,以乡村旅游为带动,田家沟村40多项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近年来,位于朔北藏族乡的边麻沟村依托东峡林区优越的生态资源优势,已成为“花海农庄”网红打卡地,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实现了从“偏穷乱”向“绿富美”的转变。2021年,“花海农庄”景区年收入达900万元,接待游客50万人次,乡村旅游业得到快速壮大,全村农家院发展到55家,家庭宾馆发展到15家,经营户户均增收5万元,全村148户人家有一半农户从事乡村旅游业,户均增收1.5万元,逐步壮大的村集体经济实现分红37万元。
借力东西部协作的春风,如今,以边麻沟“花海农庄”为中心,当地形成了窎沟片区其他9个村“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点”的发展格局,“生态乡村游”成为都市新时尚。“5年来,窎沟片区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的10个村,精准定位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保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225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窎沟片区脱贫户户均增收1300元,实现了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巨大转变。”马明旭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玉宏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申维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