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报丨群众投诉举报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
海报新闻记者 姜雪颖 北京报道
“群众投诉举报是发现问题线索的‘金矿’,我们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进驻前,就从日常投诉中梳理线索,进驻后专门受理群众来信来电举报。每一批督察、每个省份都能收到几千件群众的举报,督察人员深入分析,开展现场核实,从中发现了大量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线索。”
7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展成效,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在会上说,发现问题是督察的首要职责,如果不能发现问题,督察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为了能够精准有效的发现问题,督察首先需要瞄准方向。“每个省份生态环境的特点不一样,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也不一样。在督察中,会根据具体的省情区情市情,来研究确定督察需要关注的重点和查找问题的方向。要从宏观上进行最基本的判断,重点问题应该在哪些方向。”翟青举例,比如,有些地方要关注江河源头的保护情况,有些地方要关注保护区的保护情况,有些地方要关注黑土地、森林保护情况,有些地方可能会更加关注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
“督察进驻一般只有一个月,但是准备工作往往有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翟青表示,督察工作做足了功课,在进驻前夕,督察人员从日常掌握情况中梳理线索,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开展大范围的暗查暗访,掌握大量第一手素材。督察中,还注重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发现问题,充分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红外成像等技术装备,提高督察组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在督察进驻前夕形成进驻工作手册,每份手册都至少有40—50页,基本上都是问题线索,有的已经提前进行了取样和影像取证,这些前期准备,为查实问题打下扎实基础。
2021年12月,督察人员在现场调查取证。海报新闻记者摄
2021年12月,督察人员在现场调查取证。海报新闻记者摄
翟青认为,除了这些基本因素外,督察组同志们敢于坚持原则、顽强拼搏的意志,能够顶着压力发现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督察组的同志为了查实一个违法的案件,知道这个地方肯定有问题,但是为了能够查实,连续蹲了四个晚上,前三个晚上都是无功而返,到了第四天凌晨三四点钟,终于抓了个现行。从这几年的工作情况看,一些地方平时发现不了这些问题,除了有些问题确实不容易发现,需要一些经验、技术手段外,也有少数地方不敢动真碰硬,甚至于明明知道问题却不能直面问题,遇到问题绕着走、往后拖,这些情况也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