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温故】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黄刚(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重民本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指出:“‘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这个重要论述不仅揭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所在,也深刻阐发了传统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
“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过的名言,原文为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中的“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意思是为政者要以顺应民心为根本,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安民而不扰民为根本。程颐、程颢兄弟二人共创理学,世称“二程”,其理学思想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将儒学中的民本思想发扬光大,“以顺民心为本”就是最为鲜明的体现。不仅如此,民本思想还体现在二程的从政实践中。据记载,程颢在出仕后每到一处都将“视民如伤”四个大字制成匾额悬挂于大堂之上,警醒自己要重民爱民保民,可见其为政之德,他所治理的地方往往也都因此而大治,受到百姓信赖和认可。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的观念。“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老子看来,理想的执政者从来没有自己的私心,都是以民心为自己的心。子贡曾经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在孔子看来,仁者要有爱民济众的政治道德,如果能够做到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那就是最好的仁政和德治了。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科学家、企业家、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基层代表以及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等多方面的座谈会。在每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强调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做到了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的方向和目的与人民的利益和诉求实现了高度统一。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以顺民心为本,还必须做到由人民来评判执政的水平和改革的成效,正如《尚书》所记载的,“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认真作答不同时期的时代之问,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党的不变恒心。站在人民一边,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做到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就会滋养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恤民之情,涵养出忧民为民爱民惠民之心,厚植人民情怀。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深厚的人民情怀与赤子之心使党成为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汇民智、聚民心,把亿万人民团结在一起,凝聚成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努力向人民、向历史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3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