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

新闻热点 2022-07-26 08:48www.worldometers.cn热点新闻事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今天刊发的3篇文章,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编者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生态环境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大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更加稳固。

  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着力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全国累计淘汰钢铁产能近3亿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0亿吨。目前,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

  持续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污染治理。大力推进蓝天保卫战,开展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夏季臭氧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截至2021年底,全国近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6.8亿吨左右粗钢产能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进碧水保卫战,“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全国2804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10363个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面完成长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国约1/3的行政村深入实施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比例达到90%以上。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累计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约1亿吨。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我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目前,三江源、大熊猫等第一批5家国家公园设立,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连续5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5000多个重点问题得到整改。出台《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开展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约200万公顷。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完善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入党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被写入宪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2015年启动试点以来,实现两轮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督察全覆盖,并对6家中央企业和2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督察,成为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

  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土绿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美丽中国正在不断变为现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在续写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生态奇迹。

  绿色发展成效不断显现。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约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约29.4亿吨二氧化碳,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2012年下降12.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到25.5%。过去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约34%,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在大气环境方面,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5%,比2015年上升6.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重污染天数减少53.6%。在水环境方面,2021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比2015年上升18.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体,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Ⅲ类水体。在土壤环境方面,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安全防线持续巩固,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生态系统得到持续修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到23.04%,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成为近20年来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2021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升至56.1%,全国湿地保护率达52.65%。“十三五”末,水土流失面积较上世纪80年代监测最高值减少97.76万平方公里,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每5年一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生态安全屏障越来越稳固。

  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重要贡献。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会议发布“昆明宣言”,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篇章。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展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向世界介绍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这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肯定,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必须认真总结新时代党领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坚持科学理论引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党领导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重大理论成果,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重在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必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格局,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思想纵横)

  庄贵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们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以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增长方式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应认识到,不同国家国情不同,低碳发展的路径也不尽相同。按照欧盟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其碳达峰至碳中和大致要历经60年的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具备发达国家自然达峰的条件,必须从实际出发,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做好各项工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涉及价值观念、产业结构、能源体系、消费模式等诸多层面的系统性变革,必须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以系统观念统筹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一是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这需要坚持统筹谋划,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生产生活正常。二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政策措施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三是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四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需要健全的制度政策体系作保障。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多个配套政策文件陆续出台。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顶层设计、擘画行动路线图。为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区、市)陆续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地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2022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就协同推进减污和降碳提出一系列重要任务举措。这些政策、规划、举措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坚强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把系统观念贯穿于“双碳”工作全过程,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基本扭转。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以系统观念为引领,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双碳”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统筹协调,严格监督考核,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高世楫 王海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为国土披上更多绿色。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民义务植树创新发展,其尽责形式扩展到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八大类50多种,为促进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抓手。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统筹开展城乡绿化,加强草原和湿地保护修复,推进荒漠化防治,建立全国林长制体系,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10年来,我国累计造林种草11.73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到23.04%,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到92亿吨,林草资源总体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功能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为维护生态安全、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护好蓝天、碧水、净土。过去,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等一度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到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上升,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4.9%,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生态更美了。

  建设美丽乡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的着力点,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实现全国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比重,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一系列措施的综合运用,扭转了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2021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比例达到90%以上,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2日 11 版)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