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带来的跃变

新闻热点 2022-07-26 10:03www.worldometers.cn热点新闻事件

整理:叶雨婷 制图:程璨

  不久前,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博士生宋雨桐一下子成了国内外许多媒体关注的对象。她所在的实验室和外国团队合作的新冠病毒高清科普影像问世,他们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解出完整新冠病毒真实结构的科研团队。

  如今,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可以按照喜好和特长选择自己的成长轨迹。而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会被世人看到,更助力了国家实力的提升。

  科技与教育的快速发展,追根溯源,大概需要将时间推回到宋雨桐出生之前。那时,我国确定了“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

  从“科技兴国”到“科教兴国”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定》指出,从当时起到21世纪中叶,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个月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被列为今后15年乃至更长时期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但很少有人知道,“科教兴国”战略的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决定》还在广泛征求意见时,最初的讨论稿中写的是“科技兴国”。但最终《决定》中呈现的是“科教兴国”。一字之差,将科技和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

  “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1988年,他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

  为什么既要抓科技,又要抓教育?

  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但其增长点主要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式的经济。如何把我国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既有紧迫性又有必要性。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邓小平说。

  当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越发显现。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科教兴国基础在教育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刚刚闭幕。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其首场中外记者会上郑重宣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

  在那之后,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立,朱镕基总理任组长,李岚清副总理任副组长。新一届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力度。

  1999年3月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朱镕基总理表示,科教兴国基础在教育,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2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连续8年达到4%,经费的保障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努力,2012年4%的目标首次实现,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说道。

  张志勇表示,从教育发展实践来看,我们之所以取得“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的历史性成就,之所以取得“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的历史性进步,4%功不可没。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2019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在校生2.82亿,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9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7年,新增劳动力中有50.9%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7年。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科技领域的成就更是亮眼。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嫦娥四号首登月背、北斗导航全球组网、C919首飞成功、悟空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表示,疫情期间,我国科技界在病毒“溯源、药物、疫苗、检测试剂、动物模型5个方面,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抗疫工作”。

  科技是国之利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如今,作为一个国家战略,“科教兴国”仍然意义重大。

  习近平指出,“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向科教强国大步迈进

  2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让科技和教育领域出现了更多的突破和可能。

  这也让宋雨桐这样的年轻人在上大学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她的研究方向属于近年来兴起的生物物理交叉学科,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领域既前沿、又冷门。选择专业时,不少亲友都表示不理解。“因为这次疫情,我们的成果被大家关注和了解,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做大容易,做强难。如今,“科教兴国”又有了新的历史使命。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一个国家如何从“大”到“强”,一方面需要靠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靠科技提高创新能力。

  今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其中提到“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一项指标,决定着未来国家发展的“后劲”,也需要教育和科技共同发力。

  “劳动力人均受教育时间每增加1年,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9%。”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珏表示,应当通过学制、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扩大现有高等教育机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规模和增量。

  身兼科研和教学两项任务的大学,更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社会转型,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4月07日 03 版)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