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是怎么改出来的 河南:多措并举确保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河南是高考生源大省。再有几天时间高考成绩就要公布了,高考试卷是如何评出来的?怎样才能保证评分公平公正?河南省政府新闻办近日在郑州大学新校区阅卷现场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河南省高招评卷工作有关情况。记者走进了高考评卷基地,探访高考成绩出炉背后的一道道“工序”。
今年河南省参加高招报名总人数为125万人,比去年的115.8万人增加了9.2万人,这也是河南省自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参加高招报名总人数突破百万大关。其中,今年河南省参加普通高考全国统考的考生为79.07万人,对口招生省统考6.98万人,专升本省统考18.74万人。除去参加高职单招已录取20.4万人,实际参加统考人数104.6万人。
考生众多,评卷任务自然艰巨而繁重。考生和家长除了关心“考得怎么样”,还关心“试卷改得怎么样”?
以郑州大学高考评卷基地为例,该校承担了河南省数学和文科综合的评卷任务,其中数学试卷近80万份,文综试卷近32万份。如此之多的试卷,且评卷时间有限,如何做到思想统一、标准统一、尺度统一?河南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公平公正。
进入高考评卷大厅,看不到一份纸质试卷。现场一行行电脑依次排列,评卷员人手一台电脑,每个人都在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眼前的屏幕进行评卷。评卷室内,除了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的轻响,一切安静有序。
这些评卷员是如何选出来的?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刘刚介绍,选聘的评卷员都是熟悉本学科教学、考试内容要求的高校教师、中学教师及教研人员。每个评卷学科设专家组、质检组和若干题组。根据评卷员教学、教研经历和评卷经验,将评卷员定岗到组,定组到题,每个题组的评卷员只能看到本题组对应评阅的题目。正式评卷前评卷员都经过了严格培训和试评。
严格选聘的同时,河南省也注重评卷培训。刘刚介绍,河南省教育厅将国家教育统一考试评卷教师培训纳入“省培计划”专项,开展保密纪律、工作纪律教育和评卷规定、评卷程序培训,着力提高评卷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先培训后评卷。
一分之差就可能决定一个考生的命运,高考评卷的公平、精准事关重大。
刘刚表示,质量是评卷工作的生命线。为保证高考评卷质量,每道试题都要经过层层把关,才能确定最终分数。
河南省要求学科专家组深刻领会命题意图,深入理解试题立意,依据国家评分参考,结合考生答题情况制定评分细则。分题组进行评卷培训、测试、试评,对每一名评卷教师掌握评卷标准的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试评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正式评卷,确保评卷“思想统一、标准统一、尺度统一”。
在评卷过程中,考生的纸质答题卡被扫描成像,加密存储,每个考生的每个题目均以密码标识,在保密状态下评分。
按照“给分有理、扣分有据、宽严适度、始终如一”的原则,河南省加强评卷过程监督,对每个评卷教师掌握评分标准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实行动态管理。
河南省招办普招处处长于文介绍,为加强对评卷教师个人的质量监控,评卷系统会自动把他前一天评阅的试卷,第二天随机发给他本人重评,结果进行比对,检查评分质量的稳定性。如果出现偏差,就要对其进行重点监控并提醒,确保每一位老师评分标准的掌握必须前后一致、始终如一。
此外,河南省还利用智能技术对考生答题内容进行识别和判读,与人工评分结果进行比对,帮助人工发现问题,如果发现不一致的情况,提交人工质检。
对于一些主观题,如语文作文、阅读理解等,并没有标准答案。这种题目该如何评阅才能保证公平?
“对主观性较强的试题如作文等,实行‘随机双评’,由两名评卷教师背靠背分别评阅,评分差值在教育部规定的范围内,两次评分的均值为试题得分;超出评分差值限定范围的,进入三评、直至学科专家评阅。”刘刚表示,评卷过程要求评卷员及相关工作人员严格保密。
高考一分之差对考生而言可能就是千人之外,如何确保评卷中给出的每一分都经得起检验?
2021年河南高考评卷数学学科省质检与评价组组长杜瑜介绍,作为河南省招办派驻评卷点的机构,各个学科的省质检组职责是:负责对本学科的评卷质量进行检查;对学科组内各个题组的评卷质量进行监控;对评卷质量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督促纠正;监督本学科组的各级组长质量检查的工作情况等。
“质量检查贯穿正式评卷始终。”杜瑜介绍,“我们一方面利用随机抽查对全体评卷教师评卷质量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利用每天评卷‘标准差曲线’对评卷教师评卷质量进行追踪、分析。每天还投放一定数量的‘重评卷’,也就是把每一位评卷教师头一天所评的试题按一定比例投放给他本人,让其对同一份试卷进行重评,看他前后给分是否一致。”
杜瑜说,根据“个人重评曲线”,如果出现1分以上的差距,立即进行复查、纠正,必须确保评分标准前后一致,同时要求学科组对解答题0分段、1分段、满分段等几个特殊分数段必须做到百分之百质检(相当于重评一遍),填空题更是每个分数段都百分之百质检,确保零差错。
杜瑜表示,所有机制、措施,都是确保每一位考生应得的每一分都“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