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琉璃瓦烧制在变革中传承的非遗技艺
走进琉璃瓦厂的大师工作室,一位老师傅坐在一方小凳子上,用笔刀描摹着轮廓。正在工作的是徐克俊师傅,今年70高龄的他被返聘在曲阜琉璃瓦厂工作,他在进行的正是琉璃瓦烧制的第一步塑型。 这是徐师傅工作的日常,百十平的工作室地上摆满了徐师傅带领徒弟制作的等待风干的泥塑,有憨态可掬的文狮子,慈悲的菩萨像,威武的武将…….光线成为了无声的目击者,见证了一件件作品的诞生。 孔子故里济宁曲阜的琉璃瓦烧制技艺,有将近六百多年的历史,完整保持了精湛的传统琉璃瓦及建筑构件手工制作工艺。它的烧制操作十分复杂,包括塑型、挂釉、烧制等十几道工序,一件多彩的琉璃瓦成品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要想烧制出一件合格的产品,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 自明代起,这里生产的琉璃瓦就常用于孔庙、孔府、孔林的修缮。1949年,原本的公窑厂改建成立曲阜大庄琉璃瓦厂,为古建工程制作琉璃瓦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布达拉宫的维修工程使用的便为曲阜的琉璃瓦。它作为了齐鲁的名片,曾两度亮相世界园艺博览会。 琉璃瓦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为古建筑材料研究与创新,文物修缮和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参数。历史上一度失传多年的孔雀蓝釉色,在曲阜琉璃瓦科研人员的努力攻关下,得以成功复原。 其生产的琉璃制品远销海外,包括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成为修建中国园林建筑必备。在法国圣艾尼昂市的博瓦尔动物园,闪烁的琉璃瓦让熊猫馆满溢着浓郁的中国风,而场馆的琉璃瓦全部来自这里。 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王树宝,今年58岁,师从朱氏窑户十二代后裔朱玉良,入行将近40年。谈到这项非遗技术的传承,他表示目前厂内愿意从事相关行业的年轻人较少,不仅因为烧制是劳动强度大技术性高,从事该行业很难获得认同感。 面对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他们从未放弃过尝试。王树宝认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尽可能保持传统手工技艺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则要充分的对接市场需求,用新的形式满足公众日趋多元化的文化需要。 秉持着这样的想法,10年前,王树宝果断革新变旧,保持传统的制度经营,改良了烧制技艺——更换天然气隧道窑,不仅实现了烧制环节中的脱硫脱硝,更一改过去漫天灰尘的生产环境,解决了传统烧制工艺中的环保问题。 同时,曲阜琉璃瓦厂成立了大师工作室,返聘徐克俊等老艺人手把手地带新人;积极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等专业类高级院校展开合作,定向招引青年人才。 为了让这项“非遗”走进大家的生活,琉璃瓦厂尝试开发了琉璃摆件、装饰物等文创产品,让以往站在屋顶上、带有吉祥寓意的脊兽以鲜活的形态摆放在家中。此外,中国琉璃瓦博物馆在筹备建设中,通过博物馆,把有着悠久历史的曲阜琉璃瓦烧制技艺用文献和实物的形式全面呈现出来。同时,开放技艺体验馆,让大众游客都能亲身体验、更加了解这项非遗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