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切献给党”!抗美援朝老兵夫妇先后捐献
11月1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安宁里小区军休大院,一位慈祥的老人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90岁。遵照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遗体捐献给医疗研究机构。3年前,他的老伴去世后已将遗体捐献。
他们共同完成了“我把一切献给党”的心愿。
这位可敬的老人名叫王同康,是清河军休所的军休干部。1949年10月,王同康放弃了去海外留学深造的机会,毅然参军入伍,曾参加粤桂边战役和进军大西南、川南剿匪等大大小小的战役。1951年3月,不满20岁的他给父亲留了一封信,就随大部队一起坐上闷罐车,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
王同康在15军宣传科做宣传干事,揣着一部苏联相机奔走于山林堑壕之间,用镜头记录下志愿军将士奋勇杀敌的一个个感人瞬间。战场上随时有牺牲的危险,王同康数次写下遗书。也是在朝鲜战场上,他结识了15军电影放映队的姑娘官开明。回国后,两人结了婚。
王同康在部队从事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由于夫妻二人一直在外地工作,他们的女儿王彦佳只能跟随祖父母长大。王彦佳回忆:“在我印象里,他们两个都是特别低调的人,埋头做事,不爱说话,很少跟人提起他们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事情,但每当接到社区的邀请去讲党课时,父亲都会不顾年迈的身体,欣然前往。”
2000年的时候,已经退休十多年的王同康从媒体上看到一个消息——由于受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遗体捐献志愿者非常少,可医学教学事业又急需人类遗体进行教学解剖。王老萌发了捐献遗体的想法。经过商量,老两口共同做出决定:百年后捐献遗体,支持医疗事业。为了争取孩子们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四处收集相关报道和资料,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并在一次家庭会议上郑重提出这一想法。本来是担心儿女们反对的,没想到,他们都没有反对,这让老两口很是欣慰。2005年,两位老人专门去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并进行了公证。当别人问王同康为何要捐献遗体时,他总是很平静地回答:“就算是为支持祖国的医学事业最后做一点贡献吧。”
作为一名65年党龄的老党员,王同康参加革命时就树立了“我把一切献给党”的崇高信念。这个信念,是他和老伴儿一生的追求。前些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老两口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3年前,老伴去世,遗体捐献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去年,新冠疫情暴发,此时王老已经卧床多年,不能顺利表达自己的想法,仍嘱咐家人代他捐款。
父母对党的一片赤诚让子女们深受教育激励。王同康去世后,儿女们遵照老人的遗愿,及时将遗体捐献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
将父亲的遗体送过去之后,北大医学部的工作人员带着王彦佳去了一趟常青园公墓。在一座刻满名字的志愿捐献遗体纪念碑上,她找到了母亲的名字。“他们跟我说,父亲的遗体将来火化后也会被安葬到这里,明年的清明节时,他的名字也会被刻到上面,那时就又跟母亲相聚了。”就在那天,王彦佳也跟工作人员要了一张登记表,“填好后我也会去做公证,跟父母一样,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就像父母教育我们的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