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纸:“守正”是传承与创新的底线

新闻热点 2022-07-26 10:05www.worldometers.cn热点新闻事件

  非遗剪纸:“守正”是传承与创新的底线

  民国时期佛山铜凿剪纸《焰火迎春》 (选自《广东民间美术》)

  近年来,在剪纸非遗界,刮起一股“创新现代剪刻纸”之风,脱离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基因和语言,推销“去民间化”的所谓专业“西洋化”“绘画化”“机器化”“商品化”等创作理念,一时造成剪纸非遗界在传承与创新关系等理念上的混乱。对此,我深感不安。作为从事抢救研究非遗一辈子的专业研究者,我想就此谈点自己的意见。

  “民间”是非遗的底线

  “民间”是非遗传承的底线。

  据非遗有关文件规定,当代非遗传承人的职责首先是要坚持在“民间”。守护住“民间”这条正道和底线,才能进行传承与创新。舍弃“民间”的所谓“创新”,是一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错误做法。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包括非遗在内的一切民间文化遗产,它们都是在民间这块沃土上培育、盛开的鲜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和母体文化。与精英文化不同,非遗是完完全全由民间普通劳动者创造,又由他们代代相传、不断创新留下的成果。如果我们抛弃了“民间”这条底线,非遗等民间文化就会异化。

  “守正”是传承的根本

  非遗剪纸的传承,首先应强调“原汁原味”地、“真实无误”地、“全面系统”地“传承”,而不是“创作”。这种整体性的传承是守正的真正含义,也是传承的头等任务!

  传承要守的“正”是什么?我认为,它不是泛指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而是非遗传承的规律。传承要“传”的是什么?有人认为,传承就是把自己的手艺教给徒弟、学生,传给下一代。我认为,这种认识过于片面、简单。所谓“原汁原味”传承,不仅仅是技艺,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精神,是把历代相传的技艺和图样等“不走样”“不变味”地复原传下去,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比如,潮州剪纸拥有许多巧夺天工的技法:罗瑞瑜剪(刻)公鸡鸡冠,独创了暗刀法,又称压刀法,能造成浮雕似的立体感;杨雪友剪公鸡、丹凤,在羽毛处理上则创造了独具匠心的技艺手法——用特小的剪刀进行“切丝”(即锯齿状刀法);李木林也创造了“双面一样花”的技法……他们创造的技法里,深藏着的敬业精神和智慧,都是当下剪纸必须传承不能丢弃的灵魂和生命。

  此外,剪纸一定要强调剪刀的力量。剪纸是剪(刻)刀与纸张的交合与分离而形成特定语汇的艺术。剪刻作品时,画稿仅起构图布局作用,真正的“形”“势”及节奏和张力,其实取决于作者剪(刻)刀走过的痕迹。无论是填色、衬色或染色,都不能掩盖剪(刻)刀的主要功能作用,更不能用画笔代替剪(刻)刀,用绘画的语言叙说剪纸。前辈在历代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不少经典的纹样,如“月牙”“锯齿”“漩涡”“鱼鳞”“米粒”“祥云”等。这些程式化的符号,烙下了剪刻纸艺术走过的历代传承与创新的印痕,也是潮州剪纸艺术的特质,是传承时必须守住的正道。

  潮州剪纸老师傅常说:剪一张纸,是小孩子都会的事,也很容易学会基本剪法;但若要熟练掌握,则非要相当时间不可;倘若要进一步掌握传承创作,则需要“技”与“艺”的巧妙结合和想象力的无边无界。过去老奶奶剪“花”,各式各样,你爱什么,她就能剪什么,信手剪来,栩栩如生,就是因为她们已将技与艺融为一体,化入血液。

  “创新“是守正的发展

  运用民间思维,立足乡间水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后传承。守正而后创新,这是非遗传承发展之路,历代剪纸艺人都是沿着这条路行走的。

  “供品花”,是潮汕地区民俗作为装饰供品的剪纸,是一种表现形式独特的剪纸类型。这种剪纸源自民间游神赛会习俗,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中,是潮汕地区广大农村劳动妇女代代相传、历经千锤百炼的杰出创造。在配合迎神赛会活动中,从最初用实物供品作拜祭,到运用简单剪纸作装饰,再到改进成复杂优美的剪纸,“供品花”的传承发展就是守正创新的最好写照。

  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艺人们在继承前辈精髓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补充,精益求精,把技艺锤炼得越发精绝超凡,而成经典。流传至今的经典图谱,多随物像而剪饰,呈现出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说,凡是能用作祭拜的水果供品,艺人们都可别出心裁地创造出适合它的水果供品花。既有中秋拜月用的,也有时年八节、敬神拜祖用的,还有婚嫁习俗中用的,可谓异彩纷呈,花样奇绝。这些供品花艺术构思都是源于生活,非常精妙。其造型简洁灵活,都是按照附物随形的创作手法进行布局结构的,是历代潮阳妇女们的集体守正创新的成果。

  (作者:罗雨林,系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博专业研究员)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