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战区总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
武汉战“疫”护卫师
中部战区总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覃丽萍 孙威
这是一开始就投入战斗,始终坚守一线的钢铁壁垒;
这是第一支派出医疗队支援地方抗疫的军队医院;
这是一群整建制与疫情病魔殊死搏斗的人民子弟兵。
身处湖北省武汉市这场疫情的暴风眼,中部战区总医院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血脉相连,成为新时代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护卫师。
战“疫”打响
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首次公开发布通报,确认多例肺炎病例。
与此同时,中部战区总医院发热门诊人数陡增,最高时一天超过600人。江晓静、王琼书、刘孟丽等一批中部战区总医院专家,感觉到病情凶险。
作为全军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监测参比实验室,中部战区总医院负压实验室是驻汉部队唯一带有负压功能的实验室。从2015年起,为监测流感、呼吸道腺体和其他传染病,他们每年冬春季都会紧密监测发热患者情况,并进行跟踪和采样。
但今年的数据变化太快太突然,没有任何征兆。
经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疾控科等科室专家和医护人员共同讨论研究,提议马上启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方案》。中部战区总医院党委专题召开分析会,形成共识。
医院成立领导小组,主官亲自挂帅;抽调精兵强将,核心部门全员参与;对发热门诊、传染科等关键环节开展防护培训,采取隔离措施,提高防护等级;加紧储备口罩、防护服、隔离衣等防护器材,紧急采购30个正压呼吸器和60个备用滤芯。同时,向驻汉驻鄂部队进行传染病防护提醒。
今年元旦,中部战区总医院进入临战状态。
1月4日,医院调整扩大发热门诊,全院提高一级防护等级。
1月6日,开始收治第一例患者。几天后,传染科床位告急。
1月15日,医院决定火速扩建传染病区。
1月16日,向武汉市卫健委送检第一例样本病例。
1月17日,抢建的传染2病区、3病区开放。
1月19日,医院提升疫情防控指挥等级,成立一线指挥部,党委成员集体住进办公楼;机关各部门重新进行人员编组和任务分工;专家组、医疗组、保障组以及各预备队抽组完毕;全院进行传染病防治专业培训考核。
为人民而战
1月21日,中部战区总医院党委向全院发出《战“疫”动员令》,全院上下集中绝对资源和力量,投入到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战斗中。
新冠肺炎被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措施严格管理。而中部战区总医院发热门诊从一开始就采取了高一级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处置和管理。
随后,疑似病例数、确诊病例数、死亡病例数不断攀升,治愈人数却始终显示着“0”。
此时,病毒性质不明、机理不明、凶险程度不明、治疗手段不明,甚至传播途径尚在论证。
《战“疫”动员令》发出当天,中部战区总医院第一批40人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市肺科医院。
这支医疗队是军队向地方派出最早的一支医疗队。所有医生都具备丰富的一线临床经验,参加过多项重大军事行动,28名护士有14名护士长,绝大多数是中高级以上职称。
当医疗队到达肺科医院时,医院里已经挤满病人。他们卸下物资设备集体上阵,一间普通病房36个小时被改造成ICU。肺科医院专家组成员、副院长陈先祥在验收检查时,向医疗队队长邬明表达感激之情。
很快,新开的病房就又被挤满了,医务人员想尽办法应收尽收。人手最紧缺的时候,4个护理小组要负责5个护理单元,连备勤的人都没有。但在疫情面前,大家都钉在阵地上,没有一个人退缩。
1月23日,中部战区总医院发热门诊病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床位成了最紧缺的资源。1月26日,医院内科楼、汉口院区等7个病区同时改造,限期两天完成。
两天后,中部战区总医院7个病区全部交付使用,全院10个病区开始大批量接收病人。同时,医院主动向武汉市卫健委申请成为定点收治医院,全院人员自发请战。
1月26日,应地方医院紧急求援,中部战区总医院再次组派22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
至此,中部战区总医院投入一线救治的医务人员已达千余人,展开床位近500张。截至3月12日18时,发热门诊已收治患者1.3万余人次,新冠肺炎专区累计收治患者816人,治愈出院684人。
抓住治疗窗口期
中部战区总医院传染科主任江晓静,是军内外知名传染病专家,就是她最早发现了病毒的凶险,提前向医院报告。
面对一天600多人的发热门诊,江晓静不知道这其中有多少是新冠肺炎患者,但她知道,让他们离开会引发更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