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医护女兵讲战疫故事
听医护女兵讲战疫故事(军人风采)
编者按: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许多军队铿锵玫瑰坚守职责,勇往直前。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记者连线采访了几位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军队女医护人员,她们的战疫故事,展现了别样风采。
李惠珍:
小本本藏着“战术图”
本报记者 倪光辉
李惠珍是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主任,这位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女军医,临床工作30年,虽是临近退休,可一到病房,就很有劲儿;一说到治病救人的事,她立马滔滔不绝。
“全科共收治患者62人,5人80岁以上,5人生活不能自理,7床、8床是夫妻俩,相互鼓励照顾,康复很快……”李惠珍如数家珍,手中的“小本本”记录着各种数据、待办事项,有的还进行了重点标注。
“这就是个备忘录,很多事还要记在心里,要在头脑中挂一张‘战法图’。”
李惠珍快人快语:“要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科主任就要当好指挥员,科学用兵,精准救治。”
她通过家庭、问诊、检查等多种途径掌握患者现病史、流行病史、基础病史,做到个性化治疗、对症用药。她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特长、年龄、性格等“因人定岗”,把救治力量用到“最适合的地方”。患者入院出院、医护人员值班轮岗、医疗物资消耗请领等,她都了然于心。
“参加这次任务,也想着多带带新人,让多年梳理总结的治病救人‘战法’不失传。”她对记者说出了心声。
宋彩萍:
打胜仗还要零感染
本报记者 李龙伊
“大家跟我一起再把流程走一遍,确保万无一失。”深夜的火神山医院依然灯火通明,护理部副主任宋彩萍带着队员们预演收治流程,为迎接新一批患者做准备。
这样的场景,是宋彩萍在战疫一线的常态。除夕夜紧急随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驰援武汉至今,她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6个小时,经常通宵达旦。
负责护理感染控制工作的宋彩萍,在心里暗暗发誓:“既要打胜仗,还要‘零感染’,绝不能让一名队员掉队。”
初到武汉,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独立负责的金银潭医院两个病区收治首批患者,14名医疗队员主动请缨,这些人大多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既是护理“参谋长”又是病房“大管家”的宋彩萍,心也悬了起来。
“每人需要穿戴11层防护装备,穿脱的任何一个细节出现疏漏,都有被感染的风险。”宋彩萍反复讲解穿戴动作要领,反复检查穿戴是否符合要求。即使这样,她仍然放心不下,一直守在病房外。看到一名医护人员在半污染区加戴外科口罩和外层帽子,平时一贯温和的宋彩萍马上严厉批评,“穿戴防护装备有着严格规范,如果随意穿戴,可能导致交叉混穿,带来极大感染风险!”
当护士白秀梅从病区出来时,看到宋彩萍熟悉的身影,眼泪一下流出来。白秀梅说,“有宋姐做坚强后盾,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忽略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让我们的战友被病毒感染。”宋彩萍说,“而我们,要‘零感染’。”
吴丹:
护理团队的知心大姐
本报记者 苏银成
1月22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被确定为北京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定点收治单位。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二科护士长吴丹被任命为确诊患者病区的护士长。
防控就是责任。这位护理团队的“知心大姐”第一时间带领护理团队启动新突发传染病收治处置预案,启动负压病房,独立完成30多名一线护理人员的理论和操作培训,完善自身防护、个性化护理措施和护理规范20多项。
在吴丹心中,患者永远是第一位。78岁的陈大爷,是确诊病区收治年龄最大的患者。老人身体虚弱,双手连拿勺子都困难。营养跟不上,病情怎么好转?每次开饭,吴丹就会来到老人床旁,拿着勺子一勺一勺地喂他。老人含着眼泪说:“我闺女也不过如此啊!”
由于新冠病毒传染性强,吴丹身着防护服一穿就是五六个小时。为了节约防护用品,多些时间护理病人,她在进病房前尽量少吃饭、不喝水。
为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和患者“零交叉感染”,吴丹一直充当着“安全员”的角色。每次进入病房前,她都要提醒医护人员必须双人检查、对镜自查、护士长核查。出病房时,吴丹仔细检查每名医护人员脱防护用品的每一个动作,确保万无一失。
与新冠病毒激战的20多个日夜,经吴丹护理的10位重症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刘娴:
连续坚守岗位20多天
本报记者 金 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