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访谈丨张明:德风为上 让无数下咽癌患者重
strong>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闫明清 庄滨滨 于明效 上海报道
张明,籍贯山东淄博,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副主任。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美国头颈外科协会(AHNS)通信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委员兼秘书。
“同样的下咽癌患者,在别处手术可能失声,但在我这里,经过保喉治疗可能还会讲话。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就是靠这点小小的成就感,激励着自己去进步。”张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生是个良心活!不做‘躺平’的医生。现在医院系统存在过度医疗和‘网红医生’乱象,一些‘网红医生’靠流量提升知名度,并不可取。”《山东在沪精英访谈》——大众网·海报新闻走近张明。
受亲人病逝触动学医 出国深造攻下双会员
张明:那时候很满足,不觉得累;做外科医生,内心要有对技术的饥渴感和成就的满足感。
张明家里并没有从医者,父亲与姐姐都是老师,因此高考时家人极力劝他报教育对口专业,但张明却想成为一名医生,所有志愿报的都是医学专业,这种选择,源于他的一个情结。初中时,张明非常喜爱的祖父得病去世,但祖父的病并不特别严重,只是因为基层医疗水平太低导致。这件事情对他触动很大,他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第一志愿报的是同济医学院,但被调剂到潍坊医学院耳鼻喉专业。当时张明对五官科并不十分了解,只想去大内科、大外科。“这个专业比较精致、比较难,觉得还是想去外科工作。”因此张明考研时曾给学校写信、寄简章,最终硕士就读于同济医学院头颈肿瘤专业,圆了外科医生的梦。
张明读博考进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医院,依旧从事头颈肿瘤研究。头颈肿瘤专业的全国博士生导师不超过5人,他的导师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耳鼻喉科系主任周梁。导师的学风和为人对他产生极大影响,他作为一名临床型博士,跟着做了10个月的住院组。在周梁带领和指导下,张明学会了开刀做手术,学会了管理病人、护理病人。
“那算是最艰苦的时候,已经结婚有孩子,却顾不上陪伴,自己从来没有周末,不是开刀手术就是护理病人。”张明回忆,“但很满足,并不觉得累。我们这一拨人比较幸运,求学期间做了很多临床工作,等到毕业时,手术已经很熟练。”与现在的评价体系略有不用,在张明读博期间,更注重的是临床技能培养。
为提升科研方面突破能力,2014年5月,在导师安排下,张明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休斯顿(全美排名第一的机构)进行课题研究。美国导师对学术要求很严谨,一年半时间里,张明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刚到时有语言障碍,各方面都有差距,每周都会开组会,综合能力提高很多。”张明在美国期间,几乎每天都扎在实验室里,健身是唯一的娱乐方式。
2015年,科研成绩显著的张明被入选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 美国头颈外科协会(AHNS)通信会员。张明介绍,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是推荐制,有两个会员推荐即可;但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门槛很高,需要资深会员的两封推荐信,目前国内取得该机构会员者,仅有五六人。
既保患者生存率又保其生活质量 用小小成就感激励自己
张明:做医生对技术精益求精,同样的下咽癌患者,在别处手术可能会失声,但是在我这里,经过保喉治疗后可能还会讲话;医生是个良心活儿,病人恢复好,自己就很兴奋。
“毕业十几年,做医生很苦,自己到现在一直在看书,不断学习,因为医疗技术、手术方式、理念更新太快,需要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2017年,39岁的张明职称已为正高级,但他仍然坚持周末值班、坚持每天看书学习。
每当遇到次日有大手术,张明头一天必定精心准备,确保手术时保持最佳状态。虽然从医已经十多年,有着成熟的经验和技术,但他仍然保留手术前一天复习相关手术知识的习惯,一方面是保证手术做到万无一失,另一方面,临床教学,想让学生们学到更加精准的医疗知识。
“手术台上,医生对病人一律平等。”张明出诊,从来不看病人的出身,不会戴有色眼镜,“会考虑病人是否信任医生,会对病人尽心尽力,如果不信任,手术效果会打折扣。我会明确告诉病人的情况,出具治疗方案,达到预期效果,可以有效解决病人的问题。”第二天查房时,看到病人恢复得好,心里便满满的成就感,之前的疲劳便一扫而光。
张明介绍,之前下咽癌手术要把整个喉咙摘掉,病人将永失“讲话权”。为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他开始潜心研究下咽癌保喉治疗技术。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保喉手段越来越丰富,现在皮瓣修复后,病人就可以正常讲话。保喉手术意味着工作量增加,手术风险加大,但如果病人信任,希望保喉,张明还是会克服困难,尽量做到保喉成功。
一位50多岁的食管癌患者张平(化名),做完放疗之后又发现下咽癌。按照医学原理,下咽癌部位已侵犯食管入口,这种情况,胸外科认为做放疗风险太大,于是张明针对下咽癌为患者做了保喉手术,恢复特别好,既进行了保喉,又保留了各项功能。同时从患者肩膀处移植皮肤,做皮瓣修复,美观度也非常好。张平每年都会来复查,5年过去了,一直没有复发和转移。这也是让张明非常得意的一个病历。
因工作压力大、饮食习惯、睡眠不好等原因导致咽喉炎慢性炎症逐年增加,肿瘤病人也在增多,加上交通条件改善和医院平台的“虹吸”作用,安徽、江浙、江西在当地确诊以后,来上海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张明说,“2016年以后,我们科室喉外手术每年增加700余例,保喉手术量也在增加,说明我们在进步。”
坚决不“躺平” 直指过度医疗、网红医生乱象
张明:医学知识、技术更新太快,所以医生要不断学习,坚决不能“躺平”;这个行业也是良莠不齐,医生就要有点追求,包括医德、良心。
做医生,很苦很累,但张明从未后悔做医生。“每次开展新的术式,内心就有成就感!”如今张明依旧这样,如果遇到一个没见过的肿瘤病例,手术过程虽然很累,见到病人恢复很好,自己还是会很兴奋。用他自己话说“运气比较好,失败的比较少”,但实际上,除学术的坚实支撑外,他坚持追求的是医德和良心。
张明坦言,如今医院也有“躺平”的医生,下班之后不搞科研,更多的是把时间用在生活娱乐上。但在医疗领域,不能也不敢“躺平”,因为技术在不断进步,理念在不断更新,所以更加要求医生要不断学习与提升,才能够紧跟步伐,以更高的医术和更好的姿态去面对患者,服务患者。
“自己2017年刚晋升正高后,有段时间也曾有想放松一下,喘口气歇一歇的念头,但发现周围人都在努力,做临床不进则退,于是克服惰性心理,继续研究课题,写文章,带学生。”张明的日常一般是白天做手术,晚上改文章、讨论课题,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个行业也是良莠不齐!”张明表示,现在医院系统存在过度医疗和“网红医生”乱象,一些“网红医生”靠流量提升知名度,发布一些误导信息。
采访结束时,张明对想要从医的年轻人提出忠告:“医生要耐得住寂寞,必须对学医有兴趣,有热情;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不管哪个科室,都要有成就感;医生的收入不太高,如果太看重钱,就永远做不了好医生。”
相关链接:
张明,擅长熟悉耳鼻喉科各种疾病的诊治,擅长声带病变、喉癌、下咽癌、甲状腺肿瘤、腮腺肿瘤、咽旁间隙肿瘤等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的诊治。曾在美国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头颈外科研修。先后主持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健委及复旦大学等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曾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