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网11月4日报道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1月1日报道,与面对陌生人时的警戒心态相比,在熟人或亲朋好友身边,人们的防疫意识容易下降。这样的“差别待遇”经常是造成新冠病毒扩散的原因。
报道称,对多数人而言,以下其中一个情境听起来会比另一个安全:一是疫情期间在路上与一个咳嗽的陌生人擦肩而过;二是与同事一起喝咖啡。因为与同事互相熟识,而且彼此看上去都健康无恙,所以我们会认为,与接近咳嗽的陌生人相比,和同事坐在一起甚至拿下口罩并没有太大的危险性。
报道指出,正是此类熟人间的人际交流,导致新冠肺炎的病例急剧增加。在熟识或亲近的人身旁,我们对病毒感染的风险意识会降低。不仅是因为比起陌生人我们更乐于与他们共度时光,也因为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朋友带来的感染威胁较小。这意味着我们比较不会认为他们具有传染性,当对方出现症状时也能表现得较为包容。如此一来,在熟人身边时,我们冒着更大的风险——近距离坐在一起、分享食物或拥抱。
但这仅仅是我们的“自以为”,并不意味着亲近者的传染风险较小。
德国负责防控疫情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最近判断,新一波的疫情不是暴发于工作场所、大众交通等公共场合,主要的感染途径是私人聚会。
报道称,不只是派对和婚礼,拥有共同社会身份的人也时常群聚。研究显示,在这样的亲密环境中,我们对健康风险的认知会降低,更能忍受他人较冒险的行为,甚至参与其中。
在处于陌生人群中时,人们会倾向“高估”健康风险。人们习惯将陌生人视为威胁和风险。
报道指出,在疫情期间,可以采取“隔离队友”和“风险泡泡”的模式,意思是一小群人同意缩小社交圈,只将信任的少数人纳入彼此的接触范围。英国和新西兰已建议人们采用这两种模式。
一份近期发表在《自然》周刊上的研究比较了几种社交距离模型,发现“封闭群体”的概念是最能有效限制病毒传播的方法。
熟人间的人际交流也应保持防疫意识(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