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网9月19日报道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9月16日发表题为《五位科学家讲述接下来新冠疫情会发生什么》的报道,内容摘编如下:
戴维·亨特,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和医学教授
有很多人讨论第二波疫情,以及什么样的一波疫情算是一波,或者它会是一个涟漪吗?一些人认为,潮汐才是更好的类比。我真诚地希望,不会再出现像三四月时的大流行了,疫情会减弱许多。我想会的,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更多准备:受到更好教育的民众、社交疏离政策、洗手和戴口罩。
这应该意味着,流行曲线会衰减。如果我们能够在病毒持续存在的时候更好地保护老年人,即使有很多人感染,死亡人数应该也会少很多。我们比半年前有了更充分的准备,即使出现第二波疫情,也有望会有较低的死亡率。
德维·斯里达尔,英国爱丁堡大学全球公共卫生教授
如果有大规模检测能力,就可能清除新冠病毒。然后或许到2021年初的时候推出疫苗。
如果我们采用快速又廉价的基于唾液的检测,检测将变得更容易。如果统筹安排检测活动,将风险最高的地方作为目标,那么会有一些途径可以避免每周对所有人进行检测。但在刚开始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是,我们将需要进行数以百万计的检测,且组织工作会很复杂。
另一种情形是,我们或许会看到新冠病毒的某种毒株开始占主导地位,它的传染性较强,但引发的疾病相对不严重,不过我认为那将是几年之后的事了。第三个估计是T细胞免疫。我们有抗体检测,但一些免疫学家认为,抗体检测会低估有保护的人的数量。产生T细胞免疫的人有可能已经比我们认为的多了吗?
佐伊·海德,西澳大利亚大学流行病学家
假设第三阶段试验是成功的,澳大利亚等高收入国家将能在明年年初开始一项疫苗接种计划,我对此抱有希望。疫苗不会马上让局面回归正常。第一批疫苗可能不会彻底消灭病毒,不过,我认为它们将足以让经济重新运行起来。然后,我们可以对多种选项进行探索,例如使用一种不同类型的疫苗。
在很多低收入国家,情况不会这么乐观。
我对印度感到担忧,印度正在变成新冠疫情的中心。除了人员的损失,由于印度在药品制造方面的关键作用,我预计会出现全球性影响。发展中国家将会感受到最强的连锁反应,在这些国家,药物供应的中断可能导致很多间接死亡。
本杰明·考林,中国香港大学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教授
我们希望或许在明年4至6月获得一种疫苗。我们将首先给最易感染的人接种疫苗。因此我们可能依然会采取一些社交疏离措施,但或许不像现在这么严格,仅为减缓病毒传播,以便我们能为所有人接种疫苗。然后,局势相对来说可能进一步回归正常。
但即使所有人都已接种疫苗,如果疫苗的有效性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好,或者如果出现一种能逃避疫苗保护的新冠病毒毒株,那么我们将会看到新冠肺炎的冬季流行,就像流感的冬季流行一样。在接种了疫苗、有着部分保护的人群中,新冠肺炎的冬季暴发依然可能造成比流感的冬季流行更大的影响,因为在个体基础上,新冠肺炎的严重性是流感的10到20倍。
雷纳·麦金太尔,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柯比研究所生物安全研究负责人
由于缺乏一种有效的疫苗,疫情将会有起有落,这些情况将因国家而异。将会出现更多疾病,卫生系统将面临压力,然后人们会重新采取干预措施。情况将周而复始。
或许不用太久我们就会拥有疫苗,但愿是明年的某个时候。但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制造出70亿支疫苗。富有的大国可能会大量购买疫苗,而其他国家将不得不排队等候。
如果在这些国家无法实现大规模接种,那么可以追踪疫情,并进行“环围接种”。人们应对天花和埃博拉病毒暴发时就是这样做的。即一旦出现疫情,就给所有密切接触者接种疫苗。
但世界将会在较长时间里存在一些新冠肺炎热点地区。人们花了逾20年的时间才消灭天花,我们也将跟新冠肺炎共存这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