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分级诊疗开始落地:全省已组建57个各类型医
8月31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黄若文,来到西安市雁塔区丈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对她来说,到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已成为工作的新常态。
无论是头疼脑热,还是危急重症,一股脑儿地拥向城市三级医院,是多年来百姓看病就医的常态。伴随着医联体建设推进,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三级医院一样的医疗服务,不再是奢望。
西安交大一附院护士站的服务环境温馨暖人。 西安交大一附院供图
1 大医院龙头舞起来
并不宽敞的走廊里,挤满了前来就诊的患儿和家长。对于西安市电力中心医院这家地处西安市东郊的二级职工医院来说,这已经是多年不见的场景了。过去这里的儿科门诊,常常门庭冷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得益于医联体的出现。
现在的西安市电力中心医院儿科,有了另一个名字——西安市儿童医院东区。2016年9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托管西安市电力中心医院儿科,派出医生4名、护士7名,开设病床40张,设有儿内科及新生儿专科,实行24小时门诊。托管后形成了人、财、物统一调配,经济利益一体化的医联体模式。“从去年开始,孩子生病都来这儿看,再也不用去市儿童医院排长队了。”抱着3岁孩子前来就诊的吴女士说。2017年上半年,西安市儿童医院东区实现门诊2.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90%,解决了区域内患病儿童的看病难题,也缓解了总院的就医压力。
通过与西安市儿童医院组建医联体,获得跨越式发展的,远不只西安市电力中心医院一家。2015年10月,鄠邑区妇幼保健院(原户县妇幼保健院,下同)正式加入由西安市儿童医院牵头组建的技术帮扶型医联体。2016年该院成功收治了2例体重分别为1300克、1400克的早产儿,3个化脓性脑膜炎患儿,10个败血症患儿,均转危为安顺利出院。收治这些危重症患者,对于这家县级医院来说,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组建医联体之后,西安市儿童医院的新生儿NICU科室与鄠邑区妇幼保健院形成一对一帮扶关系,每周派专家下去坐诊一天。“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NICU、呼吸一科、中西医结合科等科室先后接受我院选派的8名业务骨干进修学习,还在我院举办了6次专题学术讲座。”鄠邑区妇幼保健院纪检组组长姜冬妮说,“西安市儿童医院对我们帮助很大,没有该院的帮助,我们医院的技术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有这么大提升。”医疗水平的提升,造福了当地百姓。2016年,医联体正式运行的第一年,鄠邑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共收治住院患者4459人次,较2015年增长了10%。
截至2017年上半年,共有40家各级儿科医疗机构与西安市儿童医院签订了协议,分别合作建成了全面托管型、业务指导型、技术帮扶型医联体,共同组建了陕西省儿科专科联盟。
基层专科医院与城市三级专科医院结成专科联盟,只是医联体组织形式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城市组建医疗集团、县域组建医疗共同体、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共计4种医联体组织形式。
德国德国网从省卫计委医政医管局了解到,目前我省所有的三级医院都已组建了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只有充分发挥三级公立医院优质资源集中的优势,落实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任务分工,实现上下联动、资源下沉,让大医院的龙头充分舞起来,才能让医疗资源“动起来”,从而使整个医联体“活起来”。
2 分级诊疗开始落地
建立高度信息化的数据系统,将区域居民健康信息全部上线,对居民健康状况自动分级,根据不同病情交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理,实现分级诊疗,全程可溯可查。
这是西安交大一附院教授黄若文对分级诊疗信息化的构想。
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慢病管理项目组的努力下,这一构想正在西安市雁塔区成为现实。作为项目组负责人,黄若文介绍说:“目前,慢病管理系统主要针对糖尿病和高血压两种疾病人群,已有在库档案7万余份,系统对每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自动分级,并进行动态管理,医联体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都可以实时掌握患者病情,基层医院在治疗方面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咨询上级医院医生。”
据介绍,全国约有糖尿病患者1亿人、高血压患者2.7亿人,二者总数占慢性病人数的80%以上。这两种疾病都属于终身性疾病,需长期管理,控制不好会诱发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在平时坐诊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如果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能够实现良好的沟通对接,大多数病人完全可以在社区接受治疗,不需要来大医院就诊。”黄若文道出了分级诊疗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他们建立慢病管理系统的初衷。
慢病管理系统内,每个患者的信息被显著地标上了绿、黄、红三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低危、中危、高危人群。低危的患者坚持服药,由社区定期查体,慢病管理专干和家庭医生团队长期跟踪;中危病人由社区和二级医院联合进行处理;高危病人由三级医院的专家进行直接干预,为其降低风险。这样既能实现对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又能使各级医疗资源形成联动机制,实现合理调配,提高利用效率。
早在2015年4月,西安交大一附院就将雁塔区内4家二级医院和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功能整合,成立了西安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探索建立以医联体加全科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模式。
西安交大一附院大力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强化专家社区坐诊巡诊制度,建立“知名专家社区工作室”,让大医院里一号难求的专家,直接在社区与患者面对面。同时,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双向转诊点对点对接机制,方便患者转诊。西安交大一附院在医联体内探索出信息平台转诊、下沉专家协调转诊、专病绿色通道转诊、行政部门转诊、全科医生门诊转诊五大转诊途径。医院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已于2016年7月在雁塔区医联体全面上线运行。2016年西安交大一附院接收的医联体上转患者较2015年增长252.2%,下转患者同比增长291.7%。
在西安交大一附院龙头作用的带动下,雁塔区分级诊疗成效显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患者人数猛增。自医联体成立至2015年年底,雁塔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患者25万人次,同比增长47.5%;2016年,接诊患者39万人次,同比增长21.4%。
分级诊疗充分利用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让大型医院回归了诊治“重危疑难病”的职能。
3 公立医院全部参与
陕西作为全国医联体建设试点省份,早在2009年就启动了以对口帮扶为主要形式的医联体探索。截至目前,全省已组建各类型医联体57个,覆盖600多家二级医院和100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017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任务,每个设区市至少建成1个有明显成效的紧密型医联体,西安市、宝鸡市、延安市要组建2个至3个紧密型医联体。到2020年,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医联体政策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医联体建设两步走的工作目标。
去年,西安市所有公立医院已经组建或加入了医联体。“目前,我们正在着力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市直属的12家三级医院将各组建1个紧密型医联体,每个区县组建1个至2个紧密型医联体。”西安市卫计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李琛介绍说,“相对于松散型医联体,紧密型医联体在优化资源布局、促进人才培养、实现医保医药联动等方面更有优势,有利于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服务。”
紧密型医联体能最大限度调动大医院的设备、技术和人才,使其在整个医联体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三级医院在医联体建设中挑起了大梁,一二级医疗机构也在不断努力,不仅要“加进来”,更要“动起来”。
鄠邑区妇幼保健院加入陕西省儿科专科联盟之后,医疗技术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得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专家的帮助,也得益于自身对医联体建设发展契机的把握。西安市儿童医院外联部主任宋爱琴说:“鄠邑区妇幼保健院的积极主动性很高,不仅充分利用了医联体专家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还经常主动向我们提出要求,希望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常年下基层帮扶,也给大医院的医生们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工作负担。他们在本院都是各科室的骨干,工作任务繁重。“医生下基层,往往要驱车几百公里,坐诊、查房等非常辛苦。他们大多属于无偿劳动,并没有额外的报酬,长此以往,不利于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宋爱琴坦言。
作为一直关注医联体建设的学者,西安交通大学毛瑛教授也对这种情况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紧密型医联体让三级医院普遍感到比较疲惫,人、财、物压力都不小。一味给下级医院输血,不如加大体制机制再创新,提高它们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