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间生命“摆渡人”的忧与乐:被看轻也被需
中新网杭州8月1日电(见习网 胡哲斐)穿着蓝大褂,戴着口罩和手套,吴光荣在逝者章一(化名)面前三鞠躬后,便将遗体从病房推往太平间。几百米的路途,他笔直腰杆,神情严肃,步伐坚定,“一路走好”的安慰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图为吴光荣在核对逝者信息。 王刚 摄
吴光荣今年54岁,是浙江省杭州殡仪馆外派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二院”)太平间的一名工作人员。从病房到太平间这条路,吴光荣一行就是近十年,已陪伴四千多名逝者走完人间“最后一公里”。
“很少有人愿意做我们这行,但我觉得,我们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吴光荣的语气里透着几分委屈和无奈,但他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却很高。
图为吴光荣拉运遗体。 王刚 摄
24小时待命 陪逝者走人间“最后一公里”
吴光荣的工作是管理太平间,也被称做“职业入殓师”。一旦接到院方关于病人去世的通知,他必须立马赶到病房,将遗体运往太平间,对遗体进行清洁,为逝者穿衣,并帮家属衔接殡仪馆处理善后事宜。
吴光荣成为“职业入殓师”已有近十年。他自2003年起便在杭州殡仪馆做出殡人员,2008年被调到浙医二院管理太平间,从此便开始了“24小时随叫随到,半步不离医院”的生活。
“平时只能在医院附近一公里内走走,接到护士电话,必须在15分钟内赶到病房。”吴光荣说,遗体在病房里多待一分钟,家属就心慌一分钟,其他病人心里也不好受。
出于工作需要,吴光荣把住所搬到了医院,与太平间相邻。二十多平米的屋子被隔成两间,进门便是沙发和茶几。碰到情绪失控的家属时,他会带家属进门喝杯茶,平复情绪。
从吴光荣近十年的从业经验来看,病人在晚上去世概率较高。因此,凌晨两三点起来工作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业务繁忙时,吴光荣一个月要服务二十五六具遗体,连续好几个晚上都没法睡觉。
“我们这一行,辛苦是常态,早就习惯了。”吴光荣笑着说,而后又立即皱起了眉,“关键是情绪压抑,心理很沉重。”
有一回,吴光荣去拉运一具女性遗体。刚出病房时,一名七八岁的小女孩“扑通”一下跪倒在他面前,哭着喊道“叔叔,求你不要把我妈妈抬走”。自认为内心强大的吴光荣也止不住泪了,“实在承受不起”。
哭喊的乞求者有之,暴力的阻拦者亦有之。
今年4月,吴光荣给一位河南籍逝者擦拭身体时,直接被家属用手推出门外。“亲人情绪激动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态度绝不能强硬,让他们宣泄一会儿就好。”吴光荣说。
图为吴光荣在对逝者鞠躬。 王刚 摄
打车拒接单 “老吴们”社会接受度低
吴光荣并非一开始就从事殡葬行业。吴光荣是江西人,1996年来到杭州,踩过三轮车、做过水电工。2003年,他看到杭州殡仪馆的招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紧接而来的录取通知才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家人对殡葬行业有强烈的抵触心理,极力反对我的决定。”吴光荣说,自打进入殡仪馆工作的那一天起,自己就开始接受别人异样的眼光。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上班,忘记把工作牌藏起来了。旁边的乘客看了我一眼,立马从座位上起身。”吴光荣回忆起以往的经历,哭笑不得,“更别提后来调到太平间,整天接触遗体了。”
杭州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主管倪剑也曾陷入过和吴光荣类似的尴尬境地。他告诉德国德国网,早上打车到单位上班,出租车司机一般拒绝接单,“中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觉得和遗体接触晦气、不吉利。”
据了解,像吴光荣一样,由杭州殡仪馆外派到医院太平间的“职业入殓师”,目前约有14名,分布在浙江省市多家医院。这群人均是年龄50岁以上的外地人。“年轻人、本地人很少有人愿意做这一行。”倪剑苦笑道。
吴光荣的女婿就曾来太平间实习过。“他做了十几天就放弃了。”吴光荣无奈地直摇头,还有一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当天上午来,当天下午就走了。
招人难成了殡葬一线服务者同时也是整个殡葬行业的一大“痛点”。
杭州殡仪馆副主任张赵勇表示,殡仪馆招人确实存在很大难度,常年都在不间断招人。殡葬行业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辛苦、社会歧视多、心理压力大,都是别人不想做、不能做也不敢做,但必须有人去做的工作。
设“职业入殓师” 平衡法与情
吴光荣这群“职业入殓师”的出现,始于2007年。自2007年起,杭州殡仪馆先后与杭州13家医院太平间进行了合作。张赵勇表示,此举完全是为了平衡法规与人们的需求。
根据《殡葬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运输遗体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确保卫生,防止污染环境。《浙江省殡葬管理条例》则规定,在医院死亡的,由医院(含医疗机构)及时通知火化殡仪馆接运遗体。
然而“由谁处理”“由谁通知”这些成了医院的现实难题。
“医院主要职责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对于‘身后事’并不了解。”张赵勇说,而此时病人家属求助心理最强,社会上一些“黑中介”可能会趁机介入提供服务,发“死人财”骗“活人钱”。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某医院就曾引入第三方公司,该公司提供为逝者穿衣净身、冰棺存放等服务,以及寿衣、打包布等相关商品的销售。
浙江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骆杭军表示,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浙江省殡葬管理条例》中的规定。按照要求,病人去世后应当第一时间联系殡仪馆。不过,现实中确实存在遗体需要在医院临时停放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需求,又能让法规落地,减少殡葬行业乱象,杭州殡仪馆作为民政系统的窗口决定延伸服务。2007年,杭州殡仪馆首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达成合作,设置了“职业入殓师”管理太平间,并对其进行殡葬礼仪、殡仪技能等方面培训,旨在提高对外服务能力。
浙江省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沙力认为,在医院无法对逝者提供专业服务且社会上殡葬服务机构鱼龙混杂的情况下,由殡仪馆培养专业人士入驻医院太平间最符合当前实际情况。
谈及“职业入殓师”社会接受低的现状,沙力表示,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依旧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殡葬行业,更遑论天天和遗体打交道的群体。但“职业入殓师”其实是一个普通的服务业,每个人都需要他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