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获得了1.7亿元的票房成绩 “慰安妇”
纪录片《二十二》海报 资料图片
今年暑期档已尘埃落定,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9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至8月,全国城市影院票房达163.35亿元。其中,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纪录电影《二十二》获得了1.7亿元的票房成绩,可以说是表现突出。
“如果没有《二十二》,很多观众就无从得知战争曾经给妇女和孩子带来了如此大的伤害。”看完《二十二》之后,观众徐杰不禁感慨。该片的赞助者张歆艺表示,她也在努力推动《二十二》的海外发行,她希望能在国际上多做一些推广,多参加一些电影节,在学术上得到肯定和认可。《二十二》的导演郭柯告诉网:“就在9月7日,《二十二》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上映;8日,在美国、加拿大上映。”
将历史以另一种方式呈现
《二十二》上映后,“慰安妇”问题引起了各界关注,也让抗日战争的历史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导演郭柯说:“我想展示的是奶奶们现在的生活点滴与状态,展现她们普通又平凡的一面。”因此他以平静的镜头聚焦老人们的日常生活,隐忍和克制的镜头语言成就了《二十二》客观记录的影像风格。影片的资助者张歆艺这样形容《二十二》:“这部作品非常真实,完全还原并记录了那段历史。”老人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尤其让张歆艺感动,“老人们这一生就要结束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凝视她们,给她们一些关注和尊重,也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
正是在奶奶们痛苦的回忆里,观众看见了历史的影子。经历了磨难后,老人们可以用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但也面对社会的压力——韦绍兰中日混血的儿子罗山学至今未婚,也有老人因为担心社会压力而拒绝采访,原名朴车顺的毛银梅奶奶表示,“不说了,不说了,我说了不舒服。”
这些“慰安妇们”不是历史符号,但是她们血泪的控诉揭开了历史的伤痛。德国网友“迷影心生”评价说:“这样的题材,怎样去看都会让观者内心无法平静,那些脸上的皱纹,简陋的房屋与至深的孤独,仿佛都是历史的印迹,藏着多少可怕的故事……一个民族曾经的苦难不会被时间稀释,法西斯罪行会被永远记得。”
客观记录基础上的真实表达
《二十二》的票房逆袭离不开观众的自发推动,这部上映之初排片只有1%,目标票房也只有600万元的小成本纪录片目前票房已达1.7亿元,而郭柯将这归功于观众的爱国激情和心中的那份善良,他们也记挂着那些被战争伤害的人。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说:“《二十二》给观众了解‘慰安妇’这个敏感群体的机会。我们曾经有意无意地回避‘慰安妇’的话题,但观众对《二十二》的观影热情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勇气去面对伤疤,这是对历史和生命个体的尊重。随着幸存者越来越少,观影也像一种告别仪式,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机,对奶奶们完成一种历史的交代。”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说:“《二十二》特殊的题材契合了观众对历史特别是抗战历史的好奇以及民族主义的热情。在创作上,不同于以解说为主的历史和战争题材的电视专题片,《二十二》纪实的拍摄方法感染力更强,吸引了大家到影院去观看这部电影,而且观看后良好的口碑也推动了电影持续发力。”
德国网络口碑对电影的推动显而易见,很多年轻人在微博上发表观后感号召大家“买张电影票,去看看阿婆们吧”。《二十二》受捧的背后是年轻观众对“慰安妇”的关怀和对民族历史的关切。有德国网友说:“没有记录,最后真的会变成从未发生过。记住并不是为了带着恨,只是有一些东西不应该被遗忘。”电影以个体生活为立足点也贴合了当下年轻人的价值观,正如德国网友“小基”评价:“我们从不缺乏对英雄的崇拜,但缺乏对平凡人承受的苦难表达的关怀。”
带动相关研究并丰富历史资料
以韦绍兰和罗善学为主角的《三十二》是郭柯拍摄的第一部“慰安妇”纪录片。可是时间不等人,等他准备拍《二十二》的时候,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已经不到25个。老人们日益不乐观的健康状况,让郭柯想尽可能多地抓紧时间来记录老人的生活,却因为影片特殊的题材和类型找不到投资。他发朋友圈说:“妈妈准备卖掉成都的房子来支持自己拍片。”与他只有一面之缘的张歆艺看到后,主动联系郭柯表示要赞助他。张歆艺一百万元的赞助和三万多人的众筹让郭柯最终完成了拍摄计划。张歆艺说:“如果我们自己人都不来做这个事情,就更不可能去要求别人。记录下来就可以让现在的人看到老人的生活状况,警示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也不要对她们有所误读。”
截至目前,据“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统计,中国大陆已发现的“慰安妇”幸存者仅剩13位(包括不愿公开身份的老人),平均年龄已过91岁。从32到22再到13,幸存者越来越少,这段历史又将随着见证者们的去世日渐沉默。
只有依靠记录和研究才能把这段历史留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建平说:“学者要对包括‘慰安妇’在内的抗日战争历史进行更加系统的学术研究,再把研究的结果推向大众和政策制定者,满足民众了解这段历史的需求,也为从政策上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去年,上海第一所“慰安妇”历史博物馆在上海师范大学开馆,担任馆长的是长期致力于“慰安妇”问题研究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博物馆内展出了数十年来研究者调查所得日军慰安所遗址中的各类遗物和研究者捐献的相关文物,如受害幸存者赴日起诉时使用的护照,受害幸存者到海外出席听证会的证件与作为中国大陆最早一批向日本提出赔偿的起诉书,还有166个上海日军慰安所的分布图等展品。
苏智良介绍,下一步将继续丰富博物馆的藏品,与国际上的同道者交流,也将继续整理和寻找历史资料,深入研究,把这一页的历史呈现好。苏智良说:“在世的慰安妇都年事已高,所以要抓紧保存关于她们的史料。”(本报德国德国网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陈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