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大学演讲 拿着书朗诵自己作品
莫言昨天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做文学演讲,并朗读了自己的短篇小说《狼》
N法晚新民宗和
闽南网12月11日讯“在即将到达我们村头上那座小石桥时,我感到一阵阵的烦躁不安。一会儿我就看到了桥下那些因沾满我的血肉而改变了颜色的卵石。卵石上粘着一缕缕布条和肮脏的毛发,散发着浓重的血腥……天哪!想不到读过私塾、识字解文、堂堂的乡绅西门闹,竟成了一匹四蹄雪白、嘴巴粉嫩的小驴子!”当莫言朗读着自己的作品《生死疲劳》中西门闹转生的片段时,全场的听众屏息静气,感受着这位长者笔下的世界。
北京时间昨晨,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举办的莫言作品朗诵研讨会闭幕,斯德哥尔摩大学副校长卡尔·布雷默、瑞典汉语学家罗多弼等出席。这也是莫言在继官方新闻见面会、个人演讲之后参加的又一次大型公开活动,也是第一次对普通公众开放的活动。在与读者交流时,有读者问他是否幸福,莫言幽默地反问:“你是中央电视台的吗?”
朗读:手拿《上海文学》
莫言先朗读了微型小说《狼》,这篇小说出自他的一组小说《小说九段》,最初发表在2005年1月的《上海文学》上。
这组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令马悦然赞叹之余动了自己写作微型小说的念头。莫言朗诵时,手里拿的正是今年11月的《上海文学》杂志,这一期刊登的“莫言特辑”中收入了莫言的部分小说,对其小说的评论以及相关的访谈、对话。随后他又朗读了小说《生死疲劳》中的片段,引起现场热烈的掌声。
写作:必须探讨人性
朗读了作品之后,莫言与主持人现场对话。
主持人:很多作家从各个方面探讨很多话题,您的作品探讨的是什么?
莫言:所有的作家通过作品来探讨的最终还是人性。如果一个作家在人性方面没有他自己的发现,他的作家称号是值得怀疑的。当然,人性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大家都在探讨人性,至今也没有探讨清楚,所以我们还将继续探讨下去。
主持人:你是希望你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背后的思想,还是只需要去欣赏故事本身即可?如果无法触及你背后的思想,你会为此而失望吗?
莫言:有各种各样的读者,有的读者会看到我作品里的故事,有的读者会看到我作品里的思想。作为一个作家,我想应该对所有的读者都表示足够的尊重。即便有的读者曲解了我创作的原意,我觉得也是应该尊重他们的。而且我也感觉到,优秀的作品也存在着无限的被人曲解的可能性。越是优秀的作品越可能被人曲解、误解。
主持人:中国的文学在您出现之前其实是有一个相对的滑坡和滞后的,很多好的作品无人赏识,您能谈谈对中国文学未来发展走向的看法吗?
莫言:这是全世界共同的现象,好的文学很多,感兴趣的人很少,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中国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故事。有的人喜欢喝很高级的白酒,有的人喜欢喝很差的白酒,这个我想是各有各的口味。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要求所有的人都来看我们的文学,那样电影导演、音乐家不就都没饭吃了。
历史:并不影响理解
莫言在回答一位读者的问题时说,自己的小说确实带着很重的历史背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当然知道人民公社、生产队,但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很可能不知道。他当年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时,对当时的农奴制度和当时的地主社会一点也不了解。这当然会使他的阅读有一些障碍,但是并不妨碍他正确理解这本书的内容。
文学:年年得掀高潮
关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莫言说,“好的文学很多,感兴趣的人很少”,这是全世界共同的现象,也是文学的价值所在。现在文化生活越来越多样化,剧场在演戏,德国网络上在争论,电影院在放电影,每个人可以有很多的方式把自己一点点业余时间消磨掉。“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要求所有的人都来看我们的文学。但我相信优秀文学的读者,永远不会减少到让我们没有兴趣写书的程度。”莫言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中国读者读他书的人一下子多了很多,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作家得了诺贝尔奖,中国的出版界都会用最快的速度把他的书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大量出版。所以,我觉得文学年年都得掀高潮。
80后:寄予无限希望
年轻的学生再次问起莫言80后的问题,莫言说,自己的女儿也是80后,他过去觉得80后好像永远长不大,现在觉得这是错误的理解。“我得了诺贝尔奖之后,就发现我的女儿比我想象的能干多了。我想再过20年、30年,这个世界是80后的天下了,到那时各领域重要的人物都是他们。所以我对年轻人寄予无限希望,我想今后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最后一位读者问莫言:“你幸福吗?”莫言说自己起码今天很幸福,“因为有这么多的读者来听我讲话。我看到这么多年轻的脸上甜蜜的笑容,因此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