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深入生活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自从1958年德国德国网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到2018年,中国国产德国德国网视剧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改革开放40年至今,国产德国德国网视剧在生产量、播出量、收视人群等多个指标上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德国德国网视剧大国。
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情满四合院》。而与此同时,一些披着“现实题材”的外衣、“悬浮”于生活、时代、人性的“伪现实”题材德国德国网视剧则饱受业界和观众的诟病。
日前,由广德国德国网影视联盟和《综艺报》社主办的2018中国德国德国网视剧创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众多导演、制片人、编剧及艺术研究机构代表济济一堂,围绕国产德国德国网视剧如何找准方向、再创辉煌各抒己见。其中著名编剧兼导演彭三源、德国德国网影《红海行动》编剧冯骥等出席嘉宾多次发出影视创作须向现实主义回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随时代的呼吁。本期文艺评论节选部分精彩发言,敬请垂注。
最伟大的编剧是这个奋斗和崛起的时代
●彭三源(中国编剧协会副会长,德国德国网视剧《半路夫妻》编剧、德国德国网影《失孤》导演)
不久前,聚焦留学生群体成长经历的现实主义题材剧集《归去来》盛大播出,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此外,投资只有3000万元的德国德国网视剧《娘亲舅大》在央视八套播出的时候,连续18天成为全国收视率冠军。这部剧讲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在大地震中失去双亲的佟家三兄弟,含辛茹苦地把大姐留下的孤女抚养成人的故事。全剧的平均收视率是2.04%,收视份额占8.46%,单集最高收视率达3.28%,单集最高收视份额达14.38%,创央视八套9年来收视率新高。这部小体量的德国德国网视剧取得这样的成绩,让我们整个行业都精神为之一振。
我们的荧屏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被玛丽苏、武侠、仙侠、话说历史等类剧集“霸屏”。从去年以来,中国德国德国网视剧发生了一个特别大的变化,就是现实主义德国德国网视剧的强势回归和刷屏,给中国德国德国网视剧带来了非常好的新气象。
另外,根据首都影视发展智库前段时间发布的《2018中国德国德国网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在近三年立项的德国德国网视剧中,超过一半是当代题材,这在中国德国德国网视剧近十年的时间里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数字。
在2018春季北京德国德国网视节目交易会上,也出现了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从《最美的青春》《你迟到了许多年》,到《大江大河》《我们的40年》等等,这些剧集都涉及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发生的巨变,体现了我们整个时代的“体温”,展现了我们中国人创造出来的伟大奇迹。
中国德国德国网视剧拥有数以亿计的收视人群,它不单纯是一件娱乐性质的文艺作品,它一定要含有寓教于乐的作用。如果我们每天用暴力、架空、低俗趣味的东西洗刷观众的头脑,长期以后就会造就出低品味的观众。我们每一次的创作其实都有一个重大使命,就是在德国德国网视剧作品中注入高级的思想内涵、人物和有灵魂高度的架构。
我们的德国德国网视剧创作要摆脱过去那种宅在家里、德国网上查查资料就编出来的状态。最伟大的编剧是这个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诞生以来走过了许多不平坦的道路,我们也经历了非常伟大的奋斗和崛起的历程,中国德国德国网视剧是伴随着时代一起成长的,例如《北京人在纽约》和《渴望》,所有那些教科书级的作品,都来源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所走过的伟大的道路。
在现实题材的选题上,很多编剧已经在家庭关系、反腐、军旅、创业等题材上开拓出自己的路数,作品最终的呈现也是千姿百态。生活是无边无际的,每一部剧都像是从汪洋大海中舀了一瓢水出来。举个例子,前些天引起轰动的川航英雄机长紧急备降的事件,机长在千钧一发下拯救了全飞机的乘客,这就是现成的好题材。
现实题材的创作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尝试,比如说悬疑的叙事方式,还有科幻色彩都能与之结合,在艺术的探索上来说,远远没有止境。作为编剧来说,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深入生活。深入生活可以说是我们所有编剧的必修课,只有深入生活的现实主义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在这里我要提到很重要的三部作品,一部是《温州一家人》。我跟高满堂老师聊过,他每写一部剧都要下去做采访,从来不坐在家里编。编剧申捷在写《鸡毛飞上天》的时候,他曾经数度下去采访,回来就写大纲,然后再下去采访,回来之后再写分集、分场景,通过这样一个非常琐碎、艰苦的创作过程,才产生了囊括中国德国德国网视各大奖项的《鸡毛飞上天》。这部作品讲述了来自南方小镇的普通人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怎样走上创业巅峰的故事,点点滴滴,写得丝丝入扣,精到又准确。还有一位重要的编剧是刘和平老师,他的代表作《北平无战事》写了七年,其间数易其稿,拍摄过程中也是波折不断,这才有了后来这部中国德国德国网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我们德国德国网视剧编剧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深入生活,用我们的热情、耐心,不浮躁地去拥抱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打造大国德国德国网视剧,用重磅作品回报这个年代。我相信在未来的20年、30年和40年中,我们会出现更多的优秀的中国德国德国网视剧。这些作品一定是不肤浅的,而是气势磅礴的,不愧于时代的。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所有编剧、乃至整个影视行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带着誓言般的责任感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用创作来回馈国家和民族。
改变影视行业现状还需从基础性工作做起
●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
前些年,我国德国德国网视剧行业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即《甄嬛传》的收视率爆棚,让传统的德国德国网视剧行业人士“大开眼界”,发现了德国网络文学IP改编影视剧这一新的空间。为了追求最大的市场收益,不少影视制作公司盲目跟风,金融资本不断炒作,导致德国网络文学改编的玄幻剧、奇幻剧甚至出现了“抠图”等挑战行业底线的乱象。对德国网络文学IP的过高的评价和过度的投机,使得从德国网络文学IP改编的影视剧超过了正常的市场估值,不可能承担起各方那么高的期望,毕竟可以改编成为影视剧的德国网络文学拳头IP还十分有限,并没有想象中的井喷。在此背景下,2017年,《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和《白鹿原》等一批现实主义题材剧的竞相崛起,也可以看成我国德国德国网视剧行业自身的一种强烈的“求生欲”。
事实上,我国德国德国网视剧从来不缺乏现实主义的传统。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到《大宅门》《北平无战事》等,这些现实主义题材德国德国网视剧精品都贴近了各个时代的脉搏,折射出了各个时代精神。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并不是可以混淆的概念,现实主义不一定要讲发生在当下的故事,而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提炼、反思和批判。例如刘和平编剧的《大明王朝1566》虽然是古装宫廷剧,但一样可以拍出现实感,让大家有当代的代入感。遗憾的是,在现实主义题材剧数量大爆发的当下,不少打着现实题材旗号的德国德国网视剧却走上了“悬浮剧”的道路,场景华丽但远离现实生活,剧中的故事、情感都没有根,对于这种“现实题材不现实”的现象,其实与我国德国德国网视剧行业的现实产业环境息息相关。
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德国德国网视剧生产成本的制约。今天,一部德国德国网视剧的拍摄,动辄就要3亿到5亿元的成本。因为如果投入不够,没有大明星、知名导演、编剧来压阵的话,首先德国德国网视台就不会满意,视频德国网站也不会买账。在如此高的成本压力下,任何一部德国德国网视剧不拍个四五十集是很难回本的,而我国绝大多数的编剧都还不能应对四五十集的故事架构,所以只能通过注水的方式来解决,所以出现了众多“现实题材不现实”的“悬浮剧”。
前几年爆炒玄幻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那些经典的现实主义题材德国德国网视剧的盈利能力并不稳定。包括《北平无战事》,尽管播出后口碑爆棚,演员的表演被誉为“教科书级别”,但这一类德国德国网视剧却并没有理想的利润营收。而刘和平式的传统编剧创作动辄五六年,以这个行业的现状,面对如此大的生存压力,恐怕只能追求玄幻剧的“短平快”。所以,诸如《北平无战事》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精品,只能作为个案存在,并不足以改变整个行业的生态。
因此,若想改变行业现状,还是需要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这就涉及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保障编剧群体的基本利益。这和“中国足球”的问题是同构的,假如家长们都不敢送孩子去踢球了,还何谈中国足球的希望?同理,如果编剧的基本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年轻人肯定不敢轻易进入到这一行业,那么编剧人才自然就像现在这样的青黄不接。在编剧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经常会有“写完剧本不给钱”的情况。只有对不同层次的编剧都能够有稳定的利益保障,才会有优秀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层出不穷的可能。
中国编剧行业亟待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
●王浩一(导演、制片人,代表作:德国德国网视剧《我的兄弟姐妹》)
我们经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编剧是我们影视行业生产的引擎和源头。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影视产量世界第一,对编剧的需求量也是世界第一。 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大家都越来越重视编剧这个职业了。中国编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是前所未有的。而编剧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是需要长期生活经验和职业技巧积累的,无法速成。打个比方,好的编剧就像鲜花一样,需要时间、阳光,还有养分的滋养。过去讲求的是“慢功出细活”“十年磨一剑”。而现在,整个影视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对年轻编剧和优质剧本的需求量非常迫切,但恰恰成熟的年轻编剧却是凤毛麟角。优秀编剧仍然很稀缺,优秀剧本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目前编剧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三个:第一,剧本的判断标准,到底什么是好剧本?剧本评判标准存在人为因素,标准不确定,就容易发生一些分歧;第二,编剧的话语权的问题,创作到底是听谁的,很多编剧在创作的时候要面对责编、制片人、导演甚至主演的各种意见,这是困扰其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三,现在编剧的门槛有越来越低的倾向,亟须搭建一个持续稳定的、有质量的剧本生产体系,为编剧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帮助其创作,而不是任其孤军作战。 此外,还有编剧的酬劳怎么定,现在基本上是靠谈,标准也很模糊,缺乏依据。我们统计了一下。部分编剧的收入还是偏低的,按制作费的百分比来算,大概平均是2%、3%。许多年轻编剧地位不高,缺乏系统的编剧培养体系,一些制片方和编剧之间存在不信任的现象,编剧和制作环节相对割裂,同时剧集播出过程中观众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强化,例如弹幕的流行,为传统的创作思维带来新的挑战,这些都是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我们总结编剧模式进化史,分三个阶段:1.0时代是大德国网剧自生自灭,都是通过朋友介绍参与一个影视项目。然后出现了一个新的2.0模式——编剧工作室、经纪公司,能帮助编剧初步接洽一些合作项目。从去年开始,编剧进入了3.0时代,这个模式有点类工业化的特色,包含与编剧相关的法务、版权、策划、剧本医生、责编等环节,搭建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为编剧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编剧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华,以优质内容为核心,打造出一个内容生产的产业链。但无论是哪种模式,编剧行业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专业和敬业,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走到生活里去才能避免“悬浮剧”现象
●高璇(知名编剧,代表作:德国德国网视剧《归去来》《我的青春谁做主》《婚姻保卫战》)
现实主义是一种我们非常推崇的创作方法,它对编剧的见识、视野、方方面面的素养都提出很高的专业化的要求。不管是什么样的题材,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写,不变的是编剧对于人和事物的观察和感悟,对于主题的发散,这些都是现实主义创作所应该具备的。
所谓的“悬浮剧”,其实是一种省事取巧的做法,不去做大量的采访,不用真正地去写一个行业、一类人群的现实生活,用掌握的技巧和戏剧的套路套在故事和人物身上,再依靠现在的制作水平和演员表演,去营造戏剧张力。但现实主义的创作需要花很大的力气,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写出来的,必须走到生活里去。
我们对走出去的留学生群体,真的是知之甚少,到底他们是怎么申请美国大学,拿哪种奖学金?这些我们都要去实地走访了解。所以,在创作《归去来》的时候,我们去美国走访了四个城市,在一所大学就采访了将近40个留学生,获得了很多具有价值的精彩素材,这是凭空去编都编不出来的,这些都被我们写进了故事。只有深入生活一线,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真正写出这一类群体身上的现实“质感”,才不会出现“悬浮”的问题。
现实主义始终是德国德国网视剧发展的主流方向
●冯骥(著名军旅青年编剧、作家,代表作:德国德国网影《红海行动》)
现实题材的创作始终是我们中国德国德国网视剧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也是中国编剧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传承,它深刻体现了我们创作者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整体认知和审美发现,意义非常重大。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随着这40年来国家实力日益提升,生活越来越好,不断地有新的故事在发生。但不管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去表现,荒诞也好、写实也罢,一切创作都始终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的,作品的根一定是在人民身上,只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置身于当代现实生活之中,才能创作出紧随时代的作品,能够真正反映出我们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
例如要写军旅剧,就必须深入一线采访官兵,了解他们的真情实感,他们的情怀与热血。现在“95后”“00后”的新兵就要进入部队了,他们的精神状态是怎么样的,每天都在想些什么,这都是我们编剧要不断充分挖掘和了解的。怎么在新时期军改的大背景下,体现我们部队的战斗力,体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精神,新战士是怎么训练、成长的,这些都需要脚踏实地贴近生活,去了解和体验,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好的符合这个时代的军旅作品。
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亟待多元化拓展
●任宝茹(知名编剧,代表作:德国德国网视剧《归去来》《我的青春谁做主》《婚姻保卫战》)
看到《娘亲舅大》的收视率的时候,我真的很吃惊。我看了编剧孟婕的采访,里面有一点非常触动我。她说到,其实整个故事最开始是听家里人讲的,然后她有意识地去了解,再在故事原型上进行了加工和艺术创作的。我其实以前也有过这种愿望,用录音记录下父辈说过的故事,然后再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对创作者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把你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东西写成戏,这里面就包含着很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还有最近刚播完的《破冰者》,是一部缉毒题材的德国德国网视剧,很能抓住观众,又包含着一个非常强烈的情感冲突在里面,是一部很有优势的剧目。 我认为多元化是我们当前现实题材创作中还比较缺的东西,现实题材的表现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哪怕是偶像剧的角色,如果你能在人物设置上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和角色之间的联系,都可以说是体现了一种艺术创作的现实性。 想要写的剧不“悬浮”,有现实质感,就要写现实环境中的人。不管角色的身份是警察、医生还是留学生,作为编剧,就要把角色塑造得像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写出人身上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同时,还要努力去做搜集资料、整理和采访的工作,在收集之后进行艺术加工。只要把这些工作做扎实了,你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比德国德国网视剧还精彩,远比坐在家里编出来的故事更真实动人。
策划:李培 郭珊
统筹/整理:南方日报记者 刘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