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近岸为何海豚频现?
南方德国网讯 (全媒体记者/余丹)近期,许多出海的市民及渔民都发现了海豚的踪迹,他们用手机、相机拍摄下这些“海洋精灵”,并上传到德国网络上。于是,不少汕头市民的朋友圈都被海豚出没汕头海域的小视频刷屏了。一时间,大家纷纷感慨:汕头的环境真是越来越好,吸引了这么多可爱的生灵前来造访。
海豚在汕头海域出现已不是大新闻,近年来,海豚已成为汕头市周边海域的“常客”。海豚出没近岸海域,是否真如市民所说是因为“水质越来越好”?汕头海域的海豚族群,目前处于怎样的生存状况?近日,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答案”。
海豚出没和水质并无必然关系
根据市民提供的海豚视频,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郑锐强博士判断其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白海豚是比较容易辨认的物种,一般来说,中华白海豚会从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为成年的粉红色,视频里的白海豚应该就是近些年大家在汕头海域见到的那些成年的白海豚。”
郑锐强告诉记者,海豚也分近岸型与离岸型,首先白海豚是一种近岸型的物种,在近岸海域看到海豚并不出奇;过去几十年前,汕头海域经常有人看到白海豚,“只不过当时没有手机这么便利的拍摄工具,如今人人都有手机,于是经常会有市民拍摄白海豚,给人一种白海豚近来才频繁出现的感觉。”郑锐强说,汕头白海豚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沿岸海域,与人类足迹高度重叠,所以市民们能够经常见到白海豚。
还有一种长吻真海豚,属于离岸型物种。在最近一次出海开展鲸豚基线调查过程中,郑锐强及其团队就在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海域发现了约500到600头长吻真海豚群。
那么,出现海豚是否就意味着水质环境改善?对此,郑锐强直言,“海豚出现”与“水质好”没有必然关系。“但不可否认,汕头的海洋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但不能将两者画上等号。”郑锐强表示,海豚的出现存在多种因素,市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看到海豚就说水质变好。
海豚频频造访出于觅食需要
海豚出没近岸海域基于哪些因素?郑锐强从科学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首先,饵料鱼类的季节性分布也会影响到海豚的分布。以白海豚为例,许多市民、渔民反映在南澳海域见到白海豚,那是因为在南澳,紫菜养殖采用的海藻浮式养殖有类似鱼礁的集鱼效应,因此容易吸引鱼群,加上拖德国网渔船无法进入,进而吸引了白海豚前来觅食;此外在不少河口地带,正是产鱼卵的地方,也会吸引白海豚来觅食。郑锐强说,留心发现的话,很多市民们都是在出海口一带见到海豚的踪迹。
长吻真海豚也是如此,它们属于离岸型海豚,主要以聚群性小型鱼类、头足类为食。目前是鱿鱼以及其他头足类洄游的季节,因此长吻真海豚也会跟着来到汕头附近海域。
此外,南澎列岛国家级保护区的设立保护了周边的潮间带生态系统、岛屿生态系统和大陆架浅海生态系统,同时也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呈现积极的边缘溢出效应,为周边物种、栖息地、生态系统提供了保护,也保障周边水域丰富的渔业资源。这也让南澎列岛周边海域成为国内鲸豚类分布品种较多、数量较多的海域之一,吸引了许多鲸豚前往觅食。
近海海域过度捕捞影响海豚生存
“我们所能看到白海豚的地方,都是它觅食的地方。我们应该思考的是,白海豚为什么会距离人类活动领域这么近?这是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郑锐强坦言,海豚频频光顾汕头海域,更多是因为近海海域过度捕捞造成的。
近几年,由于过度捕捞以及其他高密度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渔业资源衰减以及栖息地片段化,导致了海豚的食物减少,所以白海豚以及真海豚等为了获取更多的营养,只能扩大它们捕食的搜索范围,前往食物较多的河口地区以及保护区周边海域进行觅食,才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靠近人类生产生活的近岸海域。
郑锐强说,汕头目前的市级保护区并不能有效覆盖到白海豚的主要栖息地,希望政府能通过强化保护区管理,同时打击非法捕捞,促进渔业转型,进行合理的养殖规划与海岸开发。另外,对整个沿岸的污染物控制也十分必要,这能够减少对海豚栖息地乃至沿岸生态系统的影响。
郑锐强认为,在未来的经济开发以及环境管理上,需要进一步借鉴、推广以及健全海洋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同时更好地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在进行相关海域开发的同时,需要建立长效的保育机制;在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开展社区保育以及科学保育研究,让市民像爱护生命一样去保护海洋生态。
同时,郑锐强希望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海洋保育中,未来他会建立微信公众号,欢迎市民提供目击海豚的位置、现场拍摄的图片等,甚至是举报非法捕捞、报告搁浅海洋动物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