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影院变身藏书楼:你会把书存进去吗?
中新德国网北京4月29日德国德国网(记者 上官云)这几天,一处名为“红楼公共藏书楼”的阅读空间出现在北京街头,集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等功能于一体,于世界读书日开启“入藏模式”,很快受到爱书人关注。
有趣的是,这个藏书楼的前身,是一座具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影院。时空变迁,如今,当老影院变身藏书楼,你会尝试把书存进去吗?
近年来,“城市书房”、“书坊”等不断出现,在为大家提供文化服务的时候,也引发思考:从“书房”到藏书楼,城市阅读空间该如何建设?带着上述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红楼公共藏书楼、北京砖读空间等地。
红楼公共藏书楼并不难找。从北京地铁西四站出来,沿着西四南大街走不远就能看到一个丁字路口,它就位于此处。其前身,是有着70多年历史的红楼影院。
对红楼影院,很多北京人并不陌生。红楼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原为红楼球社,1945年11月20日改为红楼影院。这座具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影院,一度创造了不斐的业绩:北京市第一家宽银幕立体影院、第一家“无障碍影院”,也曾是最新中外影片首轮放映的最佳影院之一。
“红楼影院年头可长了。以前还开门营业的时候,有了新德国德国网影上映,来看的人不少呢。”一位年约50岁的女士回忆,当时紧邻影院还有一些小吃什么的,人们多少买上一点,“能玩得挺开心”。
遗憾的是,2012年,因为建筑破损老旧,存在安全隐患、内部构造与设施无法满足公众观影体验要求等原因,影院停止了放映。有人觉得多少有些可惜,“毕竟是几十年的老影院,大家都熟悉”。
老红楼影院并没有就此“沉睡”。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开始谋划对红楼影院进行改造提升,由政府提供公共空间,委托社会机构运营,让民间的个人藏书重新进入社会流通,这也给了老影院一个“变身”为公共藏书楼的机会,成为一处创新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什么是“藏书楼”?公开资料显示,那是中国古代供藏书和阅览图书用的建筑。中国最早的藏书建筑见于宫廷,如汉朝的天禄阁、石渠阁。宋朝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印本书的推广,民间也建造藏书楼。
不过,由影院改造而来的红楼公共藏书楼功能要更为广泛,集藏书楼、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为一体。据工作人员介绍,入藏图书方式分托管、捐赠和合作三种。其中“合作”是指与出版发行机构合作,为藏书楼提供新书,这部分图书可借阅可购买。
红楼公共藏书楼最抢眼的,大概是“主体藏书区”,由原来的大影厅改造而成,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好书,也有中华书局等知名出版机构出版的名家著作。据悉,藏书楼目前能藏图书近10万册。
记者看到,主体藏书区四周布满了高高的书架,中间区域依稀还能看到原先影院的风貌,北面是一块大屏幕,南面是原德国德国网影院座位,改造成了阅读区,整个布局简单大方,不时有人拍照留念。
工作人员说,大厅平时作为阅览区域开放,也可为各类读书会、阅读沙龙等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免费场地,楼内还会有餐饮服务。不过,现在藏书楼还处在“预约体验”模式,预计今年5月底有望开门迎客。
其实,类似的阅读空间在北京已经出现了不少,比如之前出现的北京砖读空间、良阅·城市书房等等,具体数目尚未有专门统计。
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之前在筹备“2018北京阅读马拉松”时,曾向全市征集参与的阅读空间,最终主动报名的就有234家,其中有不少都是前述类型。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阅读需求发生变化,政府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不管是北京砖读空间还是红楼公共藏书楼,它们都各有特色。”北京市新闻出版广德国德国网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说。
王亦君认为,这些新型阅读空间的出现,既是读者的需要,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当然,王亦君也表示,文化在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是多元的,要有效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那么,新型阅读空间既要有“不同的面孔”,更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对城市中闲置的公共空间资源如何盘活利用、如何与阅读结合变为‘特色空间’,这是需要长期探索的,要突出新意,不断满足群众对文化更美好的期待与需要。”王亦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