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家藏大清银锭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是在1947年,那个时候我才5、6岁。现在我想把它变卖了,换点钱看病,也可以改善一些孩子们的生活.....”今年75岁的张大爷家住巴中市恩阳区农村,虽然仍住在村里年久的泥土墙房内,但他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自己却拥有6个共计重达16.8斤的“大清银锭”。张大爷称,这些银锭都是其祖上流传下来的,已有近一百多年历史。“大清银锭”是真是假?巴中市文广新局文物装裱修复中心一位修复师表示仅凭照片还无法完全断定真假,如需核实则需权威部门鉴定。
老汉祖传“宝物” 6个重16.8斤
7月2日,四川新闻网记者驱车来到了巴中市恩阳区张大爷的老家。他将记者带到了房屋院坝外,自己则走进里屋准备去取自己的“宝贝”,并暗示记者不要跟来。
几分钟后,只见张大爷小心翼翼的从屋内抱出了一个类似泡菜坛盖的陶罐,里面是一只发黄白布口袋。张大爷从口袋里挨个挨个掏出自己的“宝贝”。
1个、2个、3个.....张大爷从不大的黄白布口袋中一共掏出5个大银锭。
“这里一共5个,另外一个被朋友拿去城里鉴定了。”
“我称过,最轻的差不多2斤1两,最重的有3斤4两,6个加起来16.8斤。”
四川新闻网记者发现,这些“银锭”大小差不多,高约5厘米,长约10厘米,宽约5厘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这五个银锭中,除了一个“麻银”底部没有字样外,其余底部均有“大清银锭”字样。
其中一个“麻银”内部印有“江汉关、光绪二十六年、有成号匠王明”字样;另外两个内部印有“民国年月”、“同治年造”;剩下两个印着龙的图案。五个“银锭”整齐的放在石板上,形似小船,和影视作品中的银锭一样,并发出耀眼的色泽。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是在1947年,那个时候我才5、6岁。当时我爷爷拿给我父亲。后来据我母亲讲,原来爷爷是准备拿来买田地的,但后来解放了,就交给我的父母。”据张大爷介绍,他爷爷是佃农,父亲是家中唯一的儿子,爷爷把东西交给父亲以后,后来家中一直没有人提过这事情,也没看到过,直到1957年。
1957年一天晚上,张大爷的父亲叫来了刚16岁的他。据张大爷回忆,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了屋里,并告诉他家里藏有“宝贝”,并告诉他这个东西千万不能随便拿出来动用,不到关键时候不能拿出来。张大爷告诉记者虽然家中还有其他兄弟,但他也不清楚为什么父亲把这些东西留给了他。
1958年父亲去世后,张大爷离开家乡去重庆当了机电工人。
“我也是在70年代左右,才找到这些宝贝。挖出来一看,就想起当年爷爷交代给父亲的时候曾看到,后来又四处藏着。”张先生说,虽然他一身清贫,但一直没有打算将这些“银锭”变卖。(记者 余开洋)
准备变卖成现 怕后人因“银锭”惹纠纷
去年9月份张大爷突发高烧,后来到医院检查出多种疾病,吃药、看病花了不少钱,身体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张大爷家中有两个儿子,都在外面务工。张大爷担心百年之后,两个儿子会因为银锭的事情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我担心自己百年之后,两个儿子会为因为银锭的事情而产生纠纷,所以想把银锭卖一部分钱,一来可以给自己看看病,二来可以帮孩子改善一下生活。”张大爷说。
真假尚需权威部门鉴定
“真的,绝对是真的!爷爷传下来的,怎么可能是假的哟。”谈起“大清银锭”的真假,张大爷毫不犹豫的肯定是真的。
跟随记者前去的恩阳区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也从来没见过,但感觉是真的。随后,四川新闻网记者联系上了巴中市文广新局文物装裱修复中心一位修复师,并将所拍照片发给他,该修复师表示仅凭照片上看还无法完全断定真假,但目前市场鱼龙混杂,即使像张大爷所说系爷爷祖传下来的,但也不排除是仿品的可能,如需核实则需权威部门鉴定。
新闻阅读:
四川新闻网记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最繁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体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银锭铸成后,由公估局鉴定并用墨笔批明重量和成色。明清银锭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间,外表具有银的特殊光泽和温润。因浇铸时范中残留有气体的原因,银锭底部都有不规则的气体空洞,也有人称为蜂窝。蜂窝是鉴定真伪和成色的重要参考条件。蜂窝较深、洞圆润光亮、神气足、有彩色光泽者,成色必好。如果蜂窝中灰黑一片,银锭则很有可能是低色或赝品。银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一层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