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感觉背后有人在看你?
生活中,你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当你走在路上,你感觉后面有人看着你,而你回过头时,发现有个人真的在看着你。
19世纪末,心理学家赫尔曼蒙克用狗和猴子进行实验,发现了大脑皮层枕叶区域和视觉的形成有重要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临时军医的英国医生乔治里多克,发现大脑皮层枕叶的距状裂区域受损的士兵,都出现了失明的情况。
这种在失明后能感受到运动,却不能描述运动物体特征的情况,后来被称为里多克综合症。
英国心理学家劳伦斯魏斯克兰茨先在猴子身上进行实验,后又研究了一位切除视皮层的病人,提出了盲视的概念:初级视皮层受损的病人失明后,仍然对看不见的视觉性刺激具有反应能力。
在这之后,以魏斯克兰茨为代表的研究者,开始对这种不依赖视皮层的视觉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2008年的论文中,魏斯克兰茨随同一位化名为TN的盲人,在随机布满障碍物的走廊中行走,并将TN(化名)独立避开障碍物的过程录制下来,展示了这位病人在皮层失明后强大的盲视能力。
通过面部肌电记录和观察瞳孔的变化,研究人员发现,单侧视皮层受损的病人能够比较有把握地猜出在盲区的表情是快乐还是恐惧,甚至比看见表情时做出更快的反应。
盲视的产生,是相关刺激通过视皮层以外的脑区进行加工的结果。尽管这种非传统的信息通路尚未阐明,但研究人员猜测这可能和位于中脑的上丘有关。
上丘是鱼类和鸟类接收眼部信号输入的结构。在哺乳动物中,视皮层的存在发挥了更大作用,但是上丘仍然可以参与控制眼动。
另外,盲视对情绪的反应可能和杏仁核有关。考虑到杏仁核对恐惧记忆存在着重要作用,恐惧信息不经过视皮层的加工直接传递到杏仁核,可能导致盲视对相关表情有更强烈的反应。
对盲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梦游者就像盲人TN(化名)一样,在看不见的时候也能够避开障碍物而不自知;而人们常会感觉到背后的眼睛在注视自己,就如同盲视感受的表情一样,可能比实际看到的表情有着更强烈的刺激。
在参加研究之前,盲人TN(化名)需要依赖盲杖才能够行走。参加研究之后,他才确信自己可以有效地避开障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后,盲视可以对提高盲人的生活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正常人感受到的背后的眼睛,也和一些没有经过视皮层处理的信息有关。这并不是一种超感官的知觉,只是感觉到却不自知而已。
这种对刺激信息的加工方式,和视、听、触、味、嗅等常见的感知觉一起,构成了生物体复杂的感觉系统,使生物体能够更有效地适应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