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如何投资基金(新手小白如何购买基金)
早些年我们一家都买基金,亏过很多钱,我也是那时候知道这个市场上,还有一种叫基金的玩意儿。
那是2007年,应该算是第一次基金热,反正大街小巷都在购买开放式基金。
那时候都不知道什么叫基金,就知道能赚钱,铺天盖地的宣传,2006年收益翻倍。
这种基金热度和毫不夸张的宣传,促使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去买基金。
家里我爸我妈,我叔叔阿姨,甚至当时已经年过70的外公外婆,都在疯狂地排队买基金。
仿佛买到就是赚到,像是抢钱一样,很多基金都是开放申购第一天,额度就被抢光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2007年的基金狂热,是可以被载入史册的。
虽说都是开放式基金,但当时并不太懂基金的基民,基本上买的都是1块钱净值的新基金,购买渠道以银行居多。
其实行情在2007年底就不太好,2008年就更不用说了。
很多基金从1块涨到1.3,1.5,然后就开始一路下跌。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妈妈在2007年底买过2万块的基金,那是踩在了雷区上。
在2008年的时候,这个基金跌到了就剩8000多块,跌幅近60%。
爸妈加起来买的15-16万基金,在08年跌到破了10万,盈利赔光,还把本金搭进去了。
2009年的反弹,基金回了点血后,亏得很少就止损了,十足地坐了一把过山车。
后来,我看过一组数据,2007年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回报率-50%左右,虽说很糟糕,但是相比指数总体跌幅要小,主要是新发的基金仓位不高,所以损失没有那么的大。
由于身边的人都是巨亏,所以我对于基金这个东西,一开始印象其实是特别的差。
如果做股票投资,是自己能力不行,导致了亏钱,那么买基金,就是把钱给别人玩了半天,然后巨亏,怎么回事都不知道。
按照当时的认知水平,基金在我眼里就是代客理财,或者说代客做股票投资,不管输赢都收费,实际收益率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时候还不懂得什么是基金搜索,基金排名,除了知道一个华夏大盘精选特别牛,基金一哥叫王亚伟以外,对于基金还真没什么概念。
自己买基金是2013年开始的,至今8年了,定投基金是2016年开始的,坚持5年多了。
起初去买基金,也是被求爷爷告奶奶的那种,以前的同事去了银行,做客户经理,有任务指标,是个女同事,拉不下面子,买了5万块。
要知道2013年是市场最差的时候,2000点左右,基金募集压根没人买,也没人敢买。
当然,一些崇尚价值投资的基金公司,仍然尝试着在募集资金,毕竟他们心里明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基金也需要有子弹。
买完基金,说实话也没去看,就扔在那里,也很少打开银行的基金账户,印象里一开始没太多收益,但几乎没怎么亏过钱。
等到2014年,行情来了,想起来自己还有基金,净值已经涨到1.6,就是5万变成了8万多了。
这让我觉得基金其实还是可以的,至少是有收益的,让我这个基金小白还是很开心的。
2015年的巅峰,基金净值最高到过14万,相比5万块本金,涨幅最高有180%,只不过后来股灾了,基金净值再次腰斩。
基金最大的问题,在当时的我看来,就是仓位要保持60%,或者说实际都在70-80%以上,熊市里不抗跌,回撤也不少。
至于散户买基金亏钱,那主要还是因为追高,因为2015年,又经历一场基金热,当时自己忍不住还加仓过5万块钱基金,最后不仅没赚,这只基金还是亏了大概15%出来的。
不过,我正式入局基金,开始做深入的研究,是2016年,也就是开始定投的那一年。
那时候网上还没有那么多鼓吹基金定投的言论,是一个业内的朋友,拿他自己做基金定投的实际数据给我洗脑。
虽说我也不是完全接受这一套,但多多少少愿意尝试看看。
之所以分出一部分的钱去布局基金,还有一个原因。
是因为当时的自己还比较喜欢小盘股题材股,不喜欢买蓝筹股,但那时候蓝筹股的行情很不错,导致基金的收益率明显跑赢大盘。
就这样,一个小白正式入场开始了基金投资的这条路。
说实话,到现在还没搞明白自己投资基金究竟的回报率有多少,因为采取的是基金定投+点投的方式,收益率计算,叠加时间成本,不同算法会有些很大的偏差。
再加上从场外基金做到场内外结合的方式,场外长线为主,场内短线波段。
实际收益率,在我看来已经不太重要了,赚钱就行,这才是重点。
聊聊我自己怎么研究基金,购买基金的吧。
现在的很多方法论,其实也都是这么多年自己对研究基金投资做出的总结。
我觉得,每一个基民,都必将经历从基金小白,到稳定盈利的过程,中途也一定会经历兴衰的周期,赚钱亏钱都是很正常的。
先说对于基金买入时机的选择,80%的盈亏,取决于你什么时候买基金,最多20%才是你买到好基金还是坏基金。
所以,基金投资的入场时间,在我眼里是最最最重要的。
之所以一部分资金用来做定投,其实本质上就是为了降低择时带来的风险。
最初的时候,我自己对于定投也没概念,就是那种傻瓜式定投,每天都投的那种。
目前有3只基金,我仍然选择了傻瓜式定投,两只是2016年开始的,一只是2021年开始的。
2016年开始的,当时给自己做了一个十年定投的计划,选择了两个行业。
一个行业是关乎国运的军工,因为2015年军工爆炒,2016暴跌,估值一下子腰斩到30%位置,我觉得可以开始投资了,而且会长周期进入低估值区域,进行复苏。
军工这个行业,在当时的我认知范围里,没什么景气不景气一说,国防这个事情,应该是财政规划的。
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还有个原因,是认为未来十年肯定有一件大事要发生,就是彻底收复台湾,利好军工,所以定投至今。
第二个行业,是当时很火的概念,中国制造2025,之后因为中美贸易战,就不再提及这个概念。
但是当时这个概念相关的基金已经发售,制造大国制造强国的目标肯定不会变,于是当时定投了这个概念,选择的是工业制造4.0为主要方向的基金。
这个基金也是定投至今,打算直接定投到2025年。
当时的市场,芯片半导体、生物制药、新能源还没那么火,都没什么概念。
2021年定投的基金是科创50,自己也买一些科创板的股票,但说实话真的非常难选,买个科创板的指数基金,是指着管理层选进指数的成分股发光发热,享受一下整个科创板带来的行业红利。
除了上述三只基金,其他的基金都做择时的定投,就是在某个阶段做定投,并不会长期定投,更不会边涨边定投。
曾经的理念是对基金做长期投资,也非常认可。
但是对于一个原生态的股民来说,还是喜欢自己下场去动手交易和选股。
所以,在之前会做一些基金长投,现在的理念是在熊市持基,牛市持股。
也就是说,现在更倾向于基金回撤的时候入场布局,等到基金有一定收益后,就进行赎回。
当然,这种方式肯定不适合大部分基民,因为基民是没有择时能力的。
先说说自己目前基金购买的择时选额方式,供大家参考。
从基金高点回撤15-20%开始布局,波动大的就20%,波动小的就15%。
布局的方式以定投为主,以前喜欢周定投,现在喜欢日定投。
当定投亏损高于5%,定投金额翻倍,当定投亏损超过10%,开始逢大跌手动加仓。
原则上,当你的定投亏损超过10%,实际的回撤率要在15-20%了,加上从高点回撤的15-20%,也就是基金总体的回撤30-40%。
现如今不存在大熊市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或者说就是给到一个非常好的入场机会了。
所以,这个时候双倍的定投金额,以及手动的基金加仓,是我自己比较常见的布局方式。
当定投收益超过5%,说明总体行情已经摆脱了震荡区间,就停止定投,收益超过20%后,开始手动分批减仓。
我认为定投的意义在于不确定的底部区域,摊薄成本,以时间换空间的资本积累。
当行情重新启动,并且明显脱离底部区域的时候,停止定投,不再增加仓位,是为了保护好资金的成本,不让成本随着行情上涨而大幅度提升。
有人可能会说,我这种择时方式和交易策略,不能赚到什么大钱。
我只能说,在熊市持基的这种操作思路下,基金本身就是一个防御性的收益产品,并没有指望它带来超额回报,想要超额回报从二级市场去获取,可能性更大。
接下来说说我自己选基金的思路。
起初,我对基金的选择也没什么思路,都是别人推荐什么,我就买什么。
后来,渐渐有了逻辑主线,或者说摸索出自己的方法。
我认为,即便是明星基金,过往历史收益高,也不代表未来收益一定好,阶段性收益好,也不代表长期的收益一定好,基金经理某个时间段很厉害,也不代表会一直很厉害。
所以,没必要追热点基金,看收益排行,并不是排名靠前的未来一定净值走势好。
对于基金的选择,我一般从四个维度去看,由上而下。
每个人选择基金的思路不同,仅仅做个分享。
第一,所在行业。
我个人更偏向于行业基金,而不是哪一类综合型的成长基金。
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有一些股民的思维方式,不太愿意真正意义上把钱交给基金经理去投资。
行业基金在我看来,最大的好处是投资一个行业,没有个股爆雷的风险。
准确地说,投资行业基金,更像是让基金帮我去寻找这个行业里,更优秀的上市公司,做一个一篮子的投资。
行业的选择,只有两种,第一种是业绩预期增长非常迅速的,另一种是行业平稳,但是估值越来越低的。
比如这两年的芯片、新能源之类的,就属于第一种,行业总体增速很高。
像上证50,沪深300等,就属于第二种,指数挂钩经济,增速相对缓慢,但很平稳。
两种都会选择投资,但更倾向于前者,毕竟长期来看,前者的收益空间更大。
有时候,会有自己特别关注的行业,或者说是自己的偏好,也是会主动去进行投资的。
第二,超额收益。
行业选完了,肯定得找行业内优秀的基金了。
通常,很多人会选择基金排名,把排名最靠前的基金,认为就是行业内最优秀的。
诚然,从过去的业绩情况,你这么认为也没错,但是过往毕竟不代表未来。
我在选择基金的时候,往往会对比基金与行业平均的表线,找到长期能跑出超额收益的那一些。
长期跑出超额收益,可以理解为实际收益率曲线,不论从哪个时间点开始计算,都能跑赢行业平均。
所以,关于超额收益这一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看看排名就行。
排名正确的用法是,寻找长期排名靠前的,最好是若干年都能跑出同类前30%优秀成绩的。
好的基金不一定排名靠前,但排名靠后的基金,一定不是好基金。
基金的超额收益,已经体现了基金经理的水平,所以我不太会特地的去考察基金经理的水平到底有多牛,都在业绩上体现了。
第三,基金规模。
接下来我会看一看基金的规模,对于基金的规模,我还是比较在意的。
当然,这个基金规模,并不是很多人看一眼基金规模有多大。
我会查一下基金规模的变动历史,有没有出现过大量赎回,或者大量申购的情况。
大量赎回的基金,在我看来是有问题的,否则为什么会遭到大量赎回。
而且,散户赎回的一致性很低,大量赎回通常是机构资金撤退的一种标志。
如果基金规模短期内出现暴增,我也是不会考虑的。
尤其是业绩排名靠前,导致大量申购,这种情况在我看来很危险。
一个能管50亿的基金,不代表一下子能管100亿,200亿,规模太大,既定策略就会发生变化。
而且,基金因为净值暴涨导致的规模暴增,很有可能最新募集到的资金会在高位站岗,风险很大。
规模稳定,随着净值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基金,50-200亿之间的,是我特别喜欢的。
低于10亿规模的,除了指数基金,其他就很少考虑了。
很久之前买过一只基金,由于规模跌破2000万,结果在我买入后,并没怎么亏钱的情况下,竟然强制注销了,真的非常的让我吃惊。
从此,小规模的基金坚决不碰,成了我的原则。
第四,基金费用。
最后,基金的费用还是会稍微看看。
毕竟同类型的基金很多,有一些费用就会明显高一些。
管理费1.5-2%,认购费0.1-0.15%,赎回费有些730天内都收。
差不多少的情况下,尽量看看费用低的基金,毕竟不管是长期持有短期持有,多多少少会有些差别。
虽不说是重点,但也在考虑范围内吧。
小白买基金,还真没有公式。
说白了,交易市场怎么可能会有单纯的复制。
你只有通过学习,然后去实践,慢慢摸索规律,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投资逻辑。
股票如此,基金亦如此。
在投资初期,多注意风险的规避,不要有赌博式的投资心态,不要指望暴富,小额分散更合适。
还有,基金一定是存在回撤的,所以不要因为下跌就心态崩溃,要懂得直面亏损,总结经验。
认清自己是基金小白的本质,通过实践和时间,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