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之风(曹操为何会在襄樊之战后称赞徐晃有
这个问题让我来分析分析,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谁是周亚夫。
周亚夫西汉初期文景二帝的大将,最重要的战绩就是替皇帝平定七国之乱,而且周亚夫也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治军严整,就算天子驾临,军队也是军容整齐,无人妄动。
听完周亚夫的简单介绍,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时期曹操麾下名将徐晃,是不是很有周亚夫的影子。
徐晃字公明,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履立战功,而历史上最出名的就是徐晃在樊城打败关羽,解了樊城之围,也让曹操少了一个威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兵锋直指曹魏南边屏障樊城,关羽打算趁着曹魏汉中新败,士气大减直接北上中原,完成诸葛亮隆中对所谋划的战略,曹操也不含糊,急派于禁督七军,庞德做前锋,作为第一梯队增援樊城,结果没想到,于禁等人皆为北方汉子,不知道襄樊在夏秋季节天气变化,被水淹七军,于禁降,庞德死。关羽士气大增,樊城成为死绝之地,而此时距离樊城最近的就是徐晃的部队,不过徐晃所率领的只是一支新兵,论战斗力根本无法跟关羽的荆州兵相提并论,可是徐晃还是带领新兵跟关羽新胜之兵作战,这一点跟周亚夫临危受命率领汉朝兵马对抗七国兵马一样,当时周亚夫手下只有十万,而七国加起来足足有五十万,就跟徐晃一样,双方强弱悬殊不用打都知道结局。
可是他们二人又是凭借自己的本事,硬是把已知的结局给改变。
徐晃知道与关羽硬碰硬是不可能获胜,而改用了声东击西的战略,关羽设有防御工事,徐晃明着打头暗地打脚,让关羽及其部队迎接不暇,疲于防守。避强敌之锋芒,而攻其软肋,这点战略上二人也是十分相似。
襄樊之战结束,曹操自然高兴,他少了个强敌,而且这个强敌还被孙权所杀,孙刘必有一战而曹魏却可休养生息,曹操也要犒劳慰问这次顽强奋战的万千将士,曹操路过各军营,军营士兵都擅自观望,唯有到了徐晃军营,军容严整无人妄动,这整军治军方面,徐晃也跟周亚夫类似,当初西汉文帝犒劳边防军队,,各军营都可长驱直入,唯有到了周亚夫的军营,连门都进不去,后来放行,还有诸多规矩,而且士兵军容整齐,无人妄动。
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徐晃跟周亚夫相似之处:一、两人都在国家危难之际担当重任,周亚夫失败则汉朝皇帝肯定易主,徐晃要是失败樊城有很大几率被攻破,到时候曹魏南边已无任何屏障,曹魏会变得十分危险,到时候就算没有灭国也会长期受到骚扰,不能休养生息。
二、两人所率部队情况类似,周亚夫率领十万军马要对抗五十万叛军,而且其中不乏战斗力特强的楚国兵马,正常人都不知道这该如何打。而徐晃比周亚夫的情况更糟糕,周亚夫那十万军马至少还不是新兵蛋子,可徐晃的兵马,这可是实打实的新兵,就算有一定资历,也比不算这关羽手下一直跟着刘备南征北战后来驻扎荆州的荆州兵,这可是经历无数战争洗礼的骁勇之军,而且关羽的部队刚刚兵不血刃打败于禁庞德所率领的七军,士气正盛,这个时候想打赢,比周亚夫以十万对抗五十万胜算还低。
三、二人用的战略类似,都是选择避其锋芒,至少他们没有头脑一热就跟强大的敌人硬碰硬,他们知道自己的部队跟敌人比较有什么不足。但是他们二人都是天生的帅才,周亚夫以放弃重镇为饵,直接抄敌军后方劫其粮道,以弱胜强,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居然只用三个月就平定下来。而徐晃采用的是声东击西,让关羽部队首尾自顾不暇,并且趁关羽部队表现疲态,长驱直入,而且这一击,不仅解了樊城之围还直接把关羽彻底击败,就连刘备诸葛亮都没想到前一秒还威震华夏的关云长,下一秒便被徐公明给击败而且溃不成军。两人都找到敌人的软肋一击即中,而且都是以很短时间结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役。
四、第四点也是最关键的,也是本次问题之所在的核心,如果说前三条只是徐晃类似周亚夫,有周亚夫的残影,那么这第四点就是徐晃完完全全翻版周亚夫。周亚夫治军严谨,以至于屯军细柳时,文帝前来犒劳军队,都不得擅进,要知道古时候皇帝最大,天下都是皇帝的,别人讨好都来不及,可周亚夫的军队只认死命令,而且没人好奇皇帝怎么样,只听军令,不从君命。打败关羽后曹操也来了一波犒劳,而徐晃的部队也是军纪严明,根本没人妄动。曹操看到这,自然也会发出感慨,一来以古之名将称赞徐晃,要知道人分两种一种名一种利,名又分自己向世人推销和别人的称赞,曹操当年让名士点评而闻名天下,曹操今日亲自对徐晃点评有“周亚夫之风”足以让徐晃名动天下后世流传,这胜过万千赏赐。二来,曹操可以此鼓舞士气,提高军队凝聚力,人要有目标才有动力。一千多年后的拿破仑都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曹操给将士在心目中已经留下一个高大的形象—徐晃,这样将士也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
以上便是我对曹操称赞徐晃有“周亚夫之风”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