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的爱奴(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都有哪些
亲王和郡王是同一王爵体系中的不同等级;藩王本身就是指的有藩国的亲王或者郡王。
亲王在传统封建社会里,处于第一等王爵,地位仅次于皇帝。亲王通常只有会在皇族的近支血脉里传承。
比如隋朝以皇帝的叔伯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朝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总之越往后这个亲王爵位越值钱,不随便给。
但是也会有特殊情况存在,那就是实力已经可以和皇权抗衡的情况。
比如清初的吴三桂和尚可喜,由于实力太强大,几乎可以称为清朝的“合伙人”。所以虽然他们是汉人,虽然他们不是皇族近支,远支都没戏。但是清朝为了稳住他们,还是给了亲王封号,享受亲王礼节和待遇。实际上可以理解,因为清朝如果不给,人家自己就可以自称天子,面南而王了。
而郡王这个王爵出现得比较晚,一直到西晋,历史上才有“郡王”的记录。
是西晋武帝司马炎分封自己的大臣孙永时,发明的“郡王”。不但孙永是郡王,而且孙永的儿孙还可以继承郡王王爵。
但是唐宋以后,“郡王”也开始值钱了,成为了仅次于“亲王”的一等王爵。
比如唐朝时,太子与亲王的儿子等都被封为了郡王。“郡王”就属于第二等王爵。到了清朝的时候王爵越来越值钱。基本上在亲王和郡王之下还有贝勒(就是王的意思),贝子(小王的意思)等爵位才轮到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而且在亲王这个段位上还有八个加强版,叫“铁帽子王”,可以享受世袭罔替。
郡王的成份也非常复杂,有宗室子弟,比如亲王的儿子就可以成为郡王;但更多的是蒙古、新疆、西藏这些藩地的那些因为满蒙联姻而勅封的蒙古王公们。比如《大宅门》里的詹王府里的蒙古王爷詹王爷就是“郡王”。
《雍正王朝》里胤禛和胤祥去江南筹赈的时候,胤禛是四贝勒,胤祥是十三贝子;回来后,胤禛成了雍郡王,胤祥成了十三贝勒。都升了一级。八大山庄被围的时候,胤禛被封为了雍亲王,而胤祥被打入大牢。最后雍正成了皇帝,胤祥成为了怡亲王,死后被追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
藩王是清朝康熙解决三藩以前,仍然拥“分封建藩”时有封地的亲王或者郡王等等。
所谓的“藩”就是“分封建藩,拱卫皇室”里的“藩国”。所谓“藩王”就一定有自己的“藩国”属地。
“藩王”和“藩国”可谓历史悠久,可谓是国中之国,麻雀虽小,五胀俱全。汉朝的晁错削藩,导致的“七国之乱”,里面提到的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都可以被称为藩王。
朱元璋把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都分封建藩了,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拱卫自己的嫡系儿孙千秋万代。比如封朱樉为秦王,就藩西安;封朱棡为晋王,就藩太原;封朱棣为燕王,就藩北平,等等。
当然除了宗室以外,还有藩镇割据的武将也有可能称为藩王。但一般得到皇室认同,也是经过册封的,所以本身也可能是亲王或者郡王。
比如清初的“三藩”,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都可以称为“藩王”。但是,其中吴三桂和尚可喜都是亲王,而耿精忠是郡王。在清朝达到王这个级别的汉人,也就他们仨,结果下场都不是太理想。
此后清朝取消了“分封建藩”,也就没有现实意义中的藩王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