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简介(“山西王”阎锡山为何能独霸山西三
若要说民国时期最谙生存之道的军阀,我想非阎锡山莫属。
自辛亥革命爆发到解放战争结束,中国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乱,许多地方都是墙头变换大王旗,但很神奇的是,阎锡山盘踞的山西却巍然不动。
很多人都很好奇,阎锡山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主政山西近四十年?
其实,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话:以自身利益为第一,左右逢源,夹缝中就生存,为此不惜牺牲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阎锡山关于在三颗鸡蛋上跳舞的理论,我想大家很多人其实都听说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阎锡山从来就不是一个从一而终之人,他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1883年出生,家里是小地主家庭,他从小也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
不过阎锡山的父亲是个投机分子,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带他参与放债收息和金融方面的投机运作,赚了不少钱。
十七岁的时候,阎锡山开始独自参与投机生意,但不幸的是,他赔了个底朝天,家产被他败光,父子二人开始四处躲债。
但即便如此,早期的经商生涯,让阎锡山养成了重利和投机倒把的习性,并且伴随了他整个人生。
在生意失败之后,阎锡山看到世道很乱,从军将会有很好的前景,于是他在19岁的时候进入山西武备学堂都是,20岁的时候又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也正是在日本,阎锡山接触到革命思想并加入中国同盟会。
阎锡山回国之后,开始在山西清军中供职,逐渐成长为标统,相当于上校团长。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率部组织起义占领太原,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并成立军政府,阎锡山被推荐为山西都督。
据当时参与过太原起义的人事后透露,阎锡山在领导起义之后,自己却躲在校场的小树林里坐观成败,等他确定起义成功了,才跑出来摘桃子。
1911年12月,袁世凯违背南北议和,率领大军直逼山西,阎锡山惶恐万分。
为了解决困境,阎锡山左右逢源,他一方面开始暗地里与袁世凯对话,表示只要袁世凯让他继续统治山西,那么他将支持袁世凯建都北京;另一方面,阎锡山又积极联系孙中山来救援,并对孙中山表忠心。
好家伙,阎锡山是两头不得罪,谁获胜他都是受益者。
最终,袁世凯获胜,阎锡山被任命为山西最高长官。为了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诚意,阎锡山还脱离了同盟会,并且默许袁世凯在山西残害同盟会员。
随着袁世凯的实力一天天壮大,阎锡山对袁世凯也越来越忠心。1915年,阎锡山公开支持袁世凯称帝,因此被封为一等侯,其地位也变得更加巩固。
1916年,护国军开始讨伐袁世凯。阎锡山积极拥护袁世凯,但不久袁世凯就死了,他转头支持段祺瑞,还派兵去湖南抗击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拥袁称帝和反护法相继失败,这对阎锡山的打击还是很大的,他自此认清了现实,觉得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不用看他人的脸色,于是总结出了“三不二要主义”:
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
后来,阎锡山又概括了“保境安民”原则:
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
总之一句话,为了保存自己,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拿来利用的。
在这些原则和方针的指导下,阎锡山一方面积极推行“六政三事”,发展山西的军事和经济;另一方面,阎锡山在长达十几年时间里,都不参加任何军阀之间的战斗,以此保存势力并慢慢发展自己。
在阎锡山的经营下,山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因为没有遭受战火,所以相对太平,成为当时全国的模范省。
当然了,在山西不断发展的同时,阎锡山这位出生于小商人家庭的投机分子,怎么能不为自己着想呢?
在阎锡山最初的设想里,发展山西其实就是为了壮大自身的力量,他在山西进行的一系列变革,其实包含着强烈的私心。
就比如说,阎锡山开办了许许多多家族企业,在山西大肆捞钱,他还很喜欢发行纸币来操控金融市场。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沾着阎锡山的光,山西成为的“一方净土”,但也绝对没有人敢对这个土皇帝说半个不字,因为谁要是触动了他的利益,那么肯定活不长。
简单来说,阎锡山是穿着“仁义”的衣服,干着“凶狠”的事情,这就是他的狡猾之处,他让你觉得他是个好人,其实他心中只有自己。
就比如说,阎锡山为了维护自己对山西的统治,在提携一大批五台县老乡为军中将领的同时,为了控制他们,阎锡山还以青红帮的名义在山西各地成立堂口,每个将领身边都安插了青红帮的成员监视各级将领。
这其实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只能装作不知道,而且大家都很自觉地不去触碰阎锡山的蛋糕,因为那样肯定没有好下场。李生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因为跟老蒋眉来眼去,就被阎锡山除掉,而且其全家被杀。
为什么把阎锡山叫做山西王,因为他大权在握,叫你干啥你就得干啥,你只要动了他的权和钱,那就是死路一条。
大约从1928年第二次北伐开始,阎锡山就无法坐观军阀混战了,因为这样将对他控制山西十分不利,所以他成为了“墙头草”,与老蒋是分分合合弄不清楚,还在西北军,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之间左右逢源。
比较搞笑的是,阎锡山认为自己做的决策都是对的,但是在中原大战中,他被张学良和冯玉祥等人推举为海陆空总司令,举兵伐蒋,但最后因为张学良坐山观虎斗,阎锡山战败,山西军民死伤无数。
在经历了中原大战的失败之后,阎锡山几乎要失去对山西的控制了,于是他又关起门来研究哲学,他以中庸之道为理论基础,总结出了他自创的“中的之道”思想,顿悟了如何做才能生存下去。
中的之道的大致内容是:
认为不偏不倚、情理兼顾、不过不及是为“中”,人事得中则成,失中则败;
承认矛盾,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对消,达到适中,以求生存;
认为事理有母理与子理之别,母理讲的是该不该,子理讲的是能不能,母理是不变的,子理服从母理,人事以生为最高母理。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阎锡山把生存看得很重要,但他所谓的生存,指的仅仅是他自己而已,而不是人民,民族和国家。
1931年,因为九一八事变爆发,老蒋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遭到人民反对,他不得不与阎锡山握手言和,阎锡山也因此重掌山西军政大权,被老蒋任命为太原绥靖主任。
为了赢得老蒋的信任,阎锡山开始将重点放在“造产救国”上,以发展山西经济为烟雾弹来迷惑老蒋,让老蒋相信自己没有大力发展军事,不再搞穷兵黩武那一套了,这让老蒋十分开心,他还曾亲自到山西视察并会见阎锡山。
这就是阎锡山的聪明之处,经济搞上去了,还愁军事发展吗?再说了,阎锡山搞的可是官僚资本主义垄断经济,他成立山西实业公司,涉及重工,轻工,能源,烟草和水泥等方方面面的业务,在山西实行垄断经营,巅峰时期总资产超过2亿银元,赚的钱也都由阎锡山来调配。
阎锡山说不发展军事,但实际上他成立了青年救国会,建设救国社等组织,以救国的名义发展民间军事力量,既防备了老蒋和我党的渗透,还可以借助这些力量来稳固对山西的统治,比如说政令的实施,等等。
在山西这一亩三分田上,原本只有阎锡山于老蒋在明争暗斗,但随着1935年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我党在山西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
不过,阎锡山对我党和苏俄本就没什么好感,所以他主张“思想防共,民众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其对待我党的策略非常强硬,许多党员遭到阎锡山残杀。
但随着华北事变的爆发,日本大有染指山西的意图,再加上工农红军东征击败阎锡山的军队,老蒋又借此机会让陈诚带着五个师兵力进入山西,阎锡山就坐不住了,于是产生了在“三颗鸡蛋上跳舞”的构想。
简单来说,在蒋,日,共三方势力面前,阎锡山的想法是:老蒋是名义上的元首,不拥护是不行的,但是他是头号敌人,不能让他的势力在山西站住脚;日本是全中国人民的敌人,投敌是不行的,但是抗日也不能提,最多只能是“守土抗日”,于日本人发生正面冲突,也避免与国内各方势力闹翻;共产党实力相对薄弱,暂时不会影响他的生存,所以可以利用起来对抗老蒋的日本军队。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哪怕是在1936年抗日形势逐渐恶化的时候,阎锡山也不敢公开叫嚣抗日,而是兴办一些所谓的爱国组织来获取老蒋和我党的信任。
抗战爆发之后,我党在山西的新军取得了较好发展,实力超过山西旧军,阎锡山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又转头与老蒋交好,提出“防共、限共、溶共”策略,还配合老蒋发动针对牺盟会和决死队的晋西政变,但好在新军反应快,阎锡山的阴谋未得逞。
经过谈判之后,我党与阎锡山达成协议,以汾阳经离石到军渡的公路为界,我党在晋西南活动,晋绥军在晋西南活动,双方原则上坚持统一战线,但活动互不干扰。
看看,这就是阎锡山的嘴脸,当初晋绥军在山西败给日军,是山西新军帮助他重新站稳脚跟,他倒好,转过头来就联合老蒋对付新军,完全不顾及国家利益,只在乎自己能否保住在山西的统治地位。
然而,为了进一步确保自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阎锡山做了一件更为可耻的事情,那就是与日本人达成结盟。
1940年,阎锡山与日本达成《日阎停战基本协定条款》,内容大致是,日本将所占山西领土交给阎锡山,并提供物资援助,而阎锡山则退出重庆国民政府,并配合日本军队对抗八路军。
虽然阎锡山没有明着投敌,但是国共两党都很担心他最终真的投敌。于是,老蒋给阎锡山提供了很多援助来稳住他,而我党也减少了对晋西南的军事压力。
就这样,阎锡山在三方势力中找到了平衡点,山西大部被他牢牢控制在手中。
其实,阎锡山还是错判了形势,因为日本在1940年的时候,在中国战场就已经很难再取得大的突破了,中国抗战胜利是迟早的事情。但是阎锡山为了一己私利,竟然选择与日本人合作,这是他人生中最耻辱的一笔。
日本投降之后,阎锡山一方面以胜利者的姿势招摇过市,另一方面他又联合日军和伪军防止国共两党在山西受降。就比如说,阎锡山与日军达成了多项协议,数万日军和伪军被阎锡山以各种名义收留,许多伪军高官甚至被他委任为山西军政大员。
而阎锡山这么做的结果是,他不但再次取得了山西的控制权,还发展了自身实力。
有认识说,阎锡山八年抗战的结果,只是让山西成为一个阎日伪合流的地区而已,我觉得这话说得很贴切。
抗战一结束,阎锡山也知道内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开始向老蒋示好,并在山西大肆发展军事力量,抓了7万多18岁到48岁的壮丁编入晋军,给他的正规军当炮灰;因为抗战对山西经济造成了很大打击,阎锡山手上没钱,他便在山西横征暴敛,致使山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那时候阎锡山对抗解放军的态度是坚决的,因为老蒋的实力最强,所以阎锡山觉得必须投靠他才能最终保全自己。
在解放战争的几年时间里,山西可不再是什么模范省了,人民在阎锡山的残暴统治下艰难生存。试问,这样的统治会长久吗?
当然不能。
尽管阎锡山为了防范人民军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抵抗不住时代发展的潮流,人民军队代表着正义,势必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1948年7月,山西大部解放,太原已成为孤岛。
阎锡山知道自己对山西的统治即将结束,于是又开始了精彩的表演,他一方面准备了氰化钾,表示自己要与带领军队与太原共存亡;另一方面,阎锡山开始将金银财宝转运到上海。
到1949年,太原危在旦夕,阎锡山示意徐永昌和贾景德向代总统李宗仁建议,邀请他到南京商讨国事。
实际上,这只是阎锡山逃离太原的借口而已。
而阎锡山在离开太原的时候,狠心地丢下与他关系密切的堂妹阎慧卿,以及山西省政府主席梁化之等人,以此来释放烟雾弹,让大家觉得她还会回来,从而争取机会让自己顺利离开太原。
然而,老蒋对阎锡山并没有什么好感,他知道阎锡山一旦离开山西,对自己来说就没什么太大的利用价值了。对此,阎锡山也是有认识的,所以他开始吹嘘自己是太原“五百完人”来捞取政治资本,还故意在老蒋和李宗仁之间调停。
李宗仁都是很给阎锡山面子,任命他为行政院长和国防部长。阎锡山也觉得自己这盘棋下得还是不错的,他将再次立于不败之地。
但殊不知,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老蒋再次上位,很快就找人取代了阎锡山的位置,最后他只能隐居起来读书写字,研究哲学和反攻策略。
纵观阎锡山的一生,他之所以可以主政山西三十余年,无非就是左右逢源,在夹缝中求生存,看起来是有大智慧的,但其实都是阴谋诡计,是十足的小人做派,只能取得一时之成功,而不能作为安邦治国之大计,所以不可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