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代理人(保险代理人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保险代理人是根据保险公司的委托,向保险公司收取佣金,在保险公司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机构或者个人,包括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及个人保险代理人。按照业务销售类别,个人保险代理人可分为寿险代理人、非寿险代理人两类。其中,寿险更依赖代理“人海战术”进行分销,非寿险则更依赖高专业素质的代理人招揽业务。
2015年保监会取消保险营销员考试后,保险营销员(含代理人)规模开始迅猛增长。人员总数在2017年底突破800万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较快增长。随着保险代理人规模的扩大,大量新招募代理人涌入行业,繁荣的人才市场背后却暗藏隐忧:伴随高招募而来的是高脱落,低留存乃至净流出的人员格局制约了个人代理人线下展业的整体效率。颇为严重的代理人流失问题,俨然成为保险业健康发展的一大掣肘。
1、代理人低留存难题待解
2004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公布的代理人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保险代理人第一年的流失率高达70%-80%;至2008年,我国保险代理人的一年留存率平均水平仍维持在30%左右。在2015-2017年间,保险行业校招大学生留存率大致呈60%、50%、40%逐年递减的发展趋势;至近三年,随着行业保费收入增速的整体下滑,代理人人均保费增速开始下滑,13个月留存率也持续下降。
频繁入职、离职的个人代理人,容易导致营销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大量从业不到一年就脱落的新人、代理人流失或跳槽产生的“孤儿保单”,不仅加大了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也会影响长期险种的客户体验与关系维护。而代理人的留存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是保险行业的缩影。
从增员模式看,不同于国外严格的代理人筛选模式,我国险企多采取“大进大出”模式:大量吸引新人而后再大批量淘汰,依靠高于脱落率的增员率维持人海战术。招聘过程中较低的准入门槛,以及“转介绍”、线上招聘、创业说明会等多样的增员渠道,都维系保险公司的增员率保持较高水平;而代理人入职后却缺乏专业化的展业培训和长期化的职业规划,因此在面临绩效压力时较容易退缩、放弃或离职。
从收入结构看,代理人大多低底薪、高佣金,其中佣金收入一般根据新单销售额和佣金率确定。中保协《2018年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保险营销员调查报告》显示,约一半的代理人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月收入2万元以上仅占9.2%。对于代理新人而言,尽管新保单的首年佣金率较高,但保费高的保险产品普遍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和较高的知识水平,因此成功签单的挑战性较大;而层层抽佣的薪资体系又限制了其收入,进一步增加其职业压力。
另外,保险公司普遍采取的“考核达标者提奖,考核未达标降级”绩效与激励制度,既不利于新人收入提升和有效留存,也是压垮不少代理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2、多措并举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代理人队伍可谓险企的核心资产。近年来,保险行业在提高代理人留存率上做了一系列尝试。
正本清源,不少险企一直在积极优化增员标准,试图转变松懈的代理人筛选模式。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规定》已规定代理人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在学历这一门槛外,险企在招聘时也开始着重考量候选人的“软实力”,包括销售能力、抗压能力、诚信水平、学习意识等综合素养。友邦等险企的“金领人才招募计划”还对社会招聘候选人的工作年限、过往收入等设置了门槛。
聚焦入职,不少险企主动提供了岗前带薪培训,并积极为新人进行长期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建立职业保险以减轻代理人可能因各类销售误导行为而承担的责任,也是一些险企的创新之举。如浙商财险推出的保险代理人职业责任险,便围绕保险代理人在执行代理业务过程中的过失行为导致第三人遭受的经济损失进行赔付。
另外,代理人规模及人均产能都是保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在破解代理人留存难题、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的同时,提升个人代理人产能既是增加渠道价值的重要路径,也有助于强化代理人留存率。
3、保险科技助力代理人队伍转型升级
《中国保险代理人渠道调查报告·2019》显示,保险科技在赋能代理人上已初显身手,包括应用于出单、电子计划书、客户服务环节的移动技术,以及将代理人从简单流程中解放出来的人工智能技术。
运用新兴科技对传统保险代理进行更新与再造,是信息时代向保险业抛出的高质量发展命题,也是保险企业提升代理人总体留存率的途径之一。如在2020年初疫情期间,依托智能销售训练小程序进行的线上培训,能够帮助代理人提升销售能力;流量陡增的线上商城与智能终端,也降低了代理人的获客成本,并将经验丰富的代理人集中在高度意向客户的营销服务中。
《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的保险中介服务,这也启发保险公司在代理人队伍建设中,应发展小微型、社区化和门店化展业的代理人团队,亦可创新探索独立代理人制度、“互联网+保险代理”等形式,推动人才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