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的画(吴冠中的画价钱正好的时候,他却销
吴冠中《双燕》
说起绘画大家吴冠中,可谓是数年持续争论不断的热点。
一方面,作为中国乃至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他带给观众的作品总是令人耳目一新,予人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在声名愈盛的同时,他的画不断刷新拍卖市场纪录,引众人瞩目。
同时,吴冠中发表的一系列关于艺术的思考和言论,多次引起艺术文化界的轩然大波,针对吴冠中先生提出的各种或褒或贬质疑和言论,不绝于耳。
这里,默默将以:吴冠中多次毁画,到底为何?
这件各家争论纷纭的事作为切入点,谈谈浅见。让我们一步一步,走近这位享誉盛名的画家,看看他成名背后,画里画外的故事。我将结合吴冠中先生多幅精品画作,及他的多篇文章和相关纪录片,从三个方面展开:
- 毁画烧画,到底为何?
- 踏大江南北,寻人生风景。
- 画家作家思想家,多元归一,只道为丹青。
欢迎关注@默默看艺术 ,持续分享有趣有料的精彩作品~
吴冠中《鲁迅故乡》
吴冠中《长江万里图》
毁画烧画,到底为何?
起始缘由,源于记者的一张照片
任何成名的大师,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方炼就精品。吴冠中将不满意的作品撕毁烧毁,实为平常,不平常的是,这一幕正好被前来访问的记者拍到,加上吴先生的名气和自带流量,所以此事越发沸沸扬扬,舆论不断。
吴冠中毁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决心毁掉所有不满意的作品,不愿缪种流传。
盛名之下,实为无耐。吴冠中回忆道,自己在五十年代去井冈山写生做了一组风景画,应当时井冈山管理处的要求,复制一套作为藏品赠送给该处,意想不到的,当初的这套画一件件接连在拍卖行出现。
自己以往送朋友、同学、学生,甚至报刊等的画,也陆续出现在市场上见到。随着对艺术的探索加深,吴冠中看到其中很多画感到不满意,阻止不了已经流入市场的,便决心身生前,定要将这些不满意的作品毁尽。(为何一定要烧毁?曾出现过吴先生撕毁的画作被捡走偷拿去卖之事,因作品上有签名图章)
吴冠中《周庄》
在《毁画》一文中,吴冠中写到,不是不痛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就算是病儿,也是怀胎苦思孕育生下的:“开始屠杀生灵了,屠杀自己的孩子。将有遗憾的次品一批批,一次次张挂起来审查,一次次淘汰,一次次刀下留人,一次次重新定案。一次次,一批批毁…”,道尽绘画的无奈与不舍。
在名与利上,吴冠中向来淡然视之。
无意中成为市拍卖市场的宠儿,作品接连不断拍出高价,吴冠中却几乎不卖画,在市场上出现的画作,大多是以前赠给朋友、同学,报社等机构的纪念之品,他从不主动出售画作,从中谋取利益。
吴冠中也不给子孙留画。除去个别纪念画作之外,在生前,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品画作,都无偿捐赠给中国、新加坡等几个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供人们交流学习之用。
其实,吴冠中先生的毁画行为,于艺术家来说是常态。这是一位艺术家,对于至高艺术的追寻与探索,反复錊炼的过程。
吴冠中的恩师林风眠,他那极富东方韵味的仕女图,看似寥寥数笔的轻描淡写,一副画的背后,总是凝聚着数十幅乃至数百福的反复琢磨;梵高那动人心魄的《向日葵》背后,是自27岁学画到37岁去世,十年来风雨无阻,日日年年无止境地画,倾注毕生的热情,浇灌而成。
吴冠中《网师园》
踏大江南北,寻人生风景
艺术苦行僧,在苦难中开出的花
吴冠中可谓是中国外出写生最多的画家了。
他写生的时间长达六七十年,而在大约四十年的时间里,吴冠中每年外出写生不少于六个月,足迹遍布祖国:江南水乡、北山雪峰;深山山村、蔽日丛林。从东海之滨到西藏边城,从高昌古迹到海鸥小岛,都烙下了他的足迹。他总是背着重重画箱,一身简衣素服运动鞋,甘受清苦走江湖。
翻看吴冠中先生的文集,有许多他在写生路上的所见所闻:为了画井冈山组画,多次清晨起半夜归,来回攀爬山巅;画乐山大佛,迎激流乘小舟,到江心找寻最佳角度;画崂山松石,沉迷沿途风光,误入森林差点难归……真正的艺术创作从来都不是简单轻松的事画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吴冠中《乐山大佛》
有不少人会疑问,现在明明有了便捷的照相机和网络,为什么还要自找苦吃、现场写生?看着照片也能画呀。吴先生解释:真实风景和照片是不一样的,风景不是对自然的简单复制,画面最重要的是看到不同景色时,把最直接真实的触动及感受,倾泻笔端。
吴冠中的一生,一半行在路上,另一半倾洒在画室里。直到年岁大了,实在不方便出行了,吴先生便用数十年外出写生积累的厚厚速写本,和深刻在脑海中的千壑风景,在家中画室,大画板前,持续地试练创作。
越是看着吴冠中先生,越是被他全身心扑入绘画艺术的执着劲,赤子般的纯粹热烈的心,所深深折服。
吴冠中《三峡》
吴冠中《青岛红楼》
他是画家,更是作家,美术教育家和思想者
一生穷尽,只道为丹青
曾有人将吴冠中比作中国的梵高。两位都是默默极为欣赏的画家,但细想来,吴冠中与梵高,像,却又不像。
像,是因为他们对艺术那种全身心的投入,如飞蛾扑火般的热情。
梵高从27岁学画到37岁去世,十年间从未放下画笔,动人心魄的《向日葵》和《星月夜》,是他用生命燃烧凝练的结晶;吴冠中从16岁学画至91岁去世,数十年来负丹青禹禹前行,那些予人无尽美感的江南水墨画、清新淡雅的油画,是他穷其一生反复卒炼,出开出的花。
不像,是因为吴冠中比梵高多了其他层面的东西。
吴冠中除了作画,他一生更是笔耕不辍,将对自己对于艺术的思考与见解,付诸笔端。 他写道,“我每次外出写生,总是白天作画,夜间才偶或写文,有人说诗是文之余,我的文是画之余,是画之补,是画到穷时的美感变种”。
吴冠中,江南水墨画
为什么人们一看到吴冠中的作品,那淡雅悠远的江南小调,便倾心难忘?深入探析,吴冠中的画总是饱含着浓郁的东方思怀,东方之气质与西方之造型,两种迥异的艺术,在他的画中融合碰撞。
纵笔丹青数十载,吴冠中将自己几十年来对于艺术的思索和探究,尽数记下,凝结写出数十本文集。其中有不少言论,多次在文化艺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但吴冠中对于后世的启发及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笔墨等于零”,一石激起千层浪,他道出了单纯的技法无用,更重要的是一幅画面整体的和谐更为重要;“文盲不等于美盲”,美与你是否专业无关,它是一种来自内心的真实纯粹的感受;“中国画的现代化”,创新是叛逆还是传承?令艺术焕发生机的永远是,作品能否给予观众美的享受……
翻看吴先生的篇篇精彩文章,我如获珍宝,眼界大开。吴冠中先生给了我对于艺术欣赏的乐趣和信心,就算不是专业,也能自由的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切入的角度不同,原来艺术还可以这样看。
吴冠中,江南水墨画
照片上、节目中看到的吴冠中先生,总是素衣简服,精神矍铄,双眼清亮,沉静而又淡定的。然而当谈到挚爱的艺术时,他便马上精神高振,饱含激情,侃侃而谈。
吴先生说,市场就像心电图一样,上窜下跳并不准确,市场的价格并不能代表作品的实际价值。这位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家,名与利从来都不是他关心的,唯有作品的质量,才是他心系之所在。
就像他在《背影风格》一书中写到,“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吴冠中从未刻意去迎合市场,追求功与名,只静居自家小屋,在一方画室,数以百计千计的锤炼,且思且琢,直至终老。
用一生挚诚,凝练画中风景。
用一幅又一幅画,带我们走进全新的美感世界。
吴冠中多次会到底为何毁画?如多试着了解一些吴冠中先生,看看他的作品,读读他的文章,相信会有更多的思考和见解吧。
吴冠中先生自传,《我负丹青》
吴冠中先生
吴冠中先生走了,但他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华彩的一章,向吴先生致以深敬!
参考书目:
吴冠中自传《我负丹青》、《吴冠中文丛》7册等
纪录片《生命的光芒|吴冠中》、《艺坛大家吴冠中》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