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 容妃(《康熙王朝》中为什么康熙一直没
容妃是幸运的,因为她是康熙心中的那个知心人。
容妃也是不幸的,因为“无情最是帝王家”,一入“皇门”深似海。
容妃是聪慧的,当她瞧见姚启圣的酸刻耿直,虽六十有余心服康熙而无怨,于是自叹:臣妾将来是不是会和姚启圣一样?康熙则回答:你倒是说了一句大实话。这句话成为容妃最终归宿的写照或铺垫,表明容妃是聪明智慧的。
容妃也是固执的。孝庄太后临终的遗嘱到底是一个坑还是一个坑,容妃都义无反顾在列祖列宗的面前向康熙禀告,那一刻,她犯下的是“后宫不得干政”,冒犯的是列祖列宗,冒犯的浩浩皇威。
容妃是可怜的。温顺贤惠,女儿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自己则被自己深爱的人一贬再贬,最后被马桶砸死,想来只会让人心疼和唏嘘。
对于这位可怜的容妃,康熙皇帝终究还是欠她一个交代,欠所有观众一个交代。
为什么康熙皇帝就没有给她在有生之日一个交代呢?人死不能复生,死后的荣耀再高再大,也不过是一点点慰藉而已。
孝庄太后的“坑”很深很深。一个经历了三朝的具有大政治智慧的女人难道不知道浩浩皇威不可侵犯吗?莫说容妃不是皇后,即便是皇后,在康熙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面前,怎么能说动他不废黜太子?难道孝庄太后真是老糊涂了?她比任何人都聪明,她甚至可以留下懿旨,或者亲自召见康熙表明太子不可废,这样的份量不是更重更大?让一个妃子去劝阻皇帝不可废太子这样的大事件,那不是明着将她推向死亡之地吗?
作为观剧的人,大多数都认为容妃是康熙的知心人,孝庄委托这件事,是指望知心人提醒康熙皇帝。这纯粹是我们过于善良,在层级制度十分严密的皇宫之中,莫说孝庄不会这么做,就是做,康熙皇帝也不会听。因为首先这就有违祖宗法制。
所以这一有违常理之举不得不让人怀疑孝庄太后的目的并不单纯。她为什么要将康熙最钟爱的妃子送上死路呢?我想,这源于她内心的经历和阴影。皇太极一生挚爱海兰珠,这对孝庄太后情感上的打击是深刻的,皇太极死后,陷入政治漩涡的大清王朝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变得扑朔迷离,福临的即位,不仅仅是清朝各方势力的平衡,还有孝庄太后的政治斡旋和争取。
福临,顺治帝24岁崩,母子之间的情感一直很不好,而董鄂妃的去世居然让顺治有了出家的意愿。大清江山的皇帝不能沉浸于家事,否则,国家就会有危难。康熙皇帝玄烨是在孝庄太后一手一脚中带大的,个中的祖孙情感不言而喻,康熙会不会复制祖父两代人的道路,孝庄太后不得而知,但是容妃的出现,让中晚年的康熙沉迷于家庭幸福生活的快乐却在孝庄太后的眼里时常闪现。
孝庄太后羡慕,但是祖父两代的情况让她忌惮,她必须阻止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如此来看,她最后的遗言恐怕正是将容妃推入死亡道路的目的。
康熙皇帝的压力很大很大。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导致太子胤礽两废两立,搅得康熙皇帝焦头烂额。正如康熙皇帝在列祖列宗面前所言,他不能将大清的江山交给一个无德无能之人,太子胤礽实在是令康熙皇帝大为失望。废太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涉及到国本,来自于朝廷和家族各方势力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压制在康熙皇帝的肩头,废太子,动摇国本,不废太子,胤礽又不成器。容妃在这个时刻说出孝庄太后的遗言,若是遵守,势必影响大清未来,若是不尊,又会有违孝道和祖制。唯有否定,才能让自己的政策得以贯彻执行。而要否定,板子自然就会落到容妃的身上,换做是其他妃嫔,可能性命不保,因为是康熙的知心人,所以不断的贬斥也许还能救下她的性命。
康熙内心怎么会怀疑容妃?他知道容妃绝不会假传懿旨,但是他在朝堂之上是皇帝,不是丈夫,更不是孙子,为了大清的江山,也只有牺牲容妃以保万全。容妃就这样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康熙皇帝没有恢复容妃的身份,作为丈夫,他的确很心狠,但是作为皇帝,他不得不狠,一切皆源于一句话:无情最是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