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 电影(电影《大明劫》孙传庭下令将四十三
《大明劫》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战争题材电影,虽然上映后票房惨淡,但却依靠其布置场景的用心,演员服装以及武器的考究,对于史实的尊重,赢得了许多历史爱好者的认可。片中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主角线,瘟疫横行背景下需要救灾民于水火之中的医生吴又可,大明烽烟四起背景下需要力挽狂澜匡扶社稷的督师孙传庭。影片聚焦在用兵和用药的相似与不同,通过两者之间不同的选择,折射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病可医,国病非一人之力可以挽救。
影片中最吸引人注意的是孙传庭,这个充满矛盾冲突的人物总是能够抓住观影人的心弦,影片中的他受命于危难之间,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为自己的战争服务,他冷酷好杀,用武力清除那些大明的蛀虫,但却不得已奉命出关,出师未捷身先死。那么,《大明劫》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实际历史中的孙传庭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在影片一开始,孙传庭便假意诓骗贺人龙,说他功高劳苦,皇上有赏于他,随后传圣旨诛杀贺人龙,斩杀他的部下。但是据史书记载:“帝大怒,欲诛之,虑其为变,姑夺职,戴罪视事。及孙传庭督师陕西,帝授以意”,可见并没有提到让孙传庭斩草除根。
大明末年,内部的农民军和外在的后金使得明军陷入两线作战之中,兵力捉襟见肘,因此官军接受农民军投降后,会直接编入自身队伍继续作战,农民军亦然。此外,贺人龙所带的是陕西军大多来自米脂,米脂民风剽悍,战斗力较强,出于巩固自身实力的考量,孙传庭不可能诛杀贺人龙的部下削弱自己。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孙传庭仅仅是诛杀了贺人龙,并没有降罪于他的部下,将他的部下划拨给高杰统辖。
其次,关于清退屯田。孙传庭为了打赢李自成,必须保证部队的粮草供给。为了获得粮草,孙传庭试图通过清理军队的屯田收纳军粮。由于屯田都被地主豪绅占据,孙传庭一开始劝说地主们交出粮食,但是地主们却勾结孙传庭的手下毁灭证据,他一怒之下将这些地主全部杀死。
在真实的历史中,孙传庭确实有着清退屯田的举措,这一举措也为他日后保障军队后勤,创建功勋打下了基础,但是孙传庭却不曾杀豪绅。在战争时期,豪绅都是只图保命,其次保财产,孙传庭武力清退屯田确实危害了他们的利益,但是他们也不敢胡作非为到毁灭证据的地步。而孙传庭也知道私自占据屯田也是长久以来积累的弊病,并没有过多的深究。
但是孙传庭在陕西的强力举措也招来了乡绅们的怨恨,后来孙传庭督师陕西的时候,乡绅们的弹劾使得崇祯皇帝猜忌怀疑他,一直催促他出关迎战李自成,招致了后面的大败。
最后,关于孙传庭的出关作战。影片中为了给人留下深思,用一个战败的场面暗示人们孙传庭在战场战死。这一战争的历史背景是李自成围困开封,影片中农民军铠甲残破,官军装备精良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李自成已经有了自己一整套的制度体系且占据了大量的赋税来源之地。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崇祯一再催促孙传庭出战,孙传庭不得已统帅十万人马出潼关攻击李自成。李自成知道官军缺粮,做好了诱敌深入的准备,陕西官军很快的占领了洛阳。在这样的胜利之下,孙传庭被冲昏了头脑,忽视了农民军的实力,上奏崇祯说:
“贼闻臣名皆溃,臣誓清楚豫,不以一贼遗君父忧”
对于形势看的过分乐观使得陕西军突击冒进,离潼关补给基地越来越远。孙传庭本来打算攻下郏县以战养战,但是郏县早已经坐吃山空,李自成见形势变化,令手下大将刘宗敏率一万名骑兵从小路抄到官军后方,切断官军的粮道。天不随人愿望,此时河南下起大雨,士兵淋雨少粮,孙传庭下令撤退但为时已晚,战争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此战大明陕西精锐死伤殆尽,关中失守,后孙传庭战死。明史记载;“传庭死,而明亡矣”。
《大明劫》中的孙传庭虽然尽力的向史实靠近,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孙传庭并不是冷酷无情杀人如麻的人,为了自身的功绩不惜向旧的势力疯狂输出。虽然他在革除弊病,改良明朝地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战胜过农民军,为腐朽衰弱的明朝续命。但是他仍然具有一定的性格弱点,好大喜功,轻敌冒进,致使郏县大败,明朝失去了最后的精锐。
孙传庭是一个悲情英雄,作为一个传统的士大夫,他无力回天只能同这个腐朽的王朝一同殉葬。正如《大明劫》中所言:“大明积弊已久,非一剂猛药就能根除”、“粮食就是民心,这就是他李自成能够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一回也输不起的原因”。孙传庭是个明白人,可是历史潮流并不是人人能抵挡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