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刘安是刘邦的什么人(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

知识大全 2022-07-31 22:41www.worldometers.cn知识大全

    首先回答,淮南王刘安最大的特点就是——冤。个人认为,他是整个西汉王朝中最冤枉的一个,没有之一。好端端的一个学术型王爷,就活活被汉武帝刘彻定性为造反派而被逼自杀。

  刘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出生高贵,是汉朝的正儿八经宗亲,系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叔叔。刘安可以称得上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学家和发明家。

  举个例子,在中国古代,皇室宗亲大多涉猎政治。而刘安则不同,他本人由于父亲的政治污点,所以极力回避过多干预政治,反而积极推崇自然科学。据史料记载,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和研究热气球的发明家。

   而且!刘安是中国最有名、最家常的美食豆腐的发明者。虽然说,刘安发明和制作豆腐实属偶然,是他在炼制丹药过程中的无心之举。但是,毕竟他给后人留下了豆腐这道美食,也算是造福后世吧。

  刘安的父亲是淮南厉王刘长,听这名儿就知道,这位主儿一定在生前犯事了,才被称为“淮南厉王”

。刘安就是背负着这个历史污点而长大,总算汉文帝开恩,才没有收回淮南王的封号和封地,准许刘安继承了这个封号和部分的封地。

  所以,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刘安格外低调行事,长期沉迷于琴乐之好,安心研究道学和著书立传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学术型人物。

    刘安组织大量学者,在他的主导下编纂了《鸿烈》一书,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淮南子》。这部书,可谓是我国古代,尤其是西汉时期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综合性经典巨著,囊括了当时的百家学说。

   但是,这样一位舞文弄墨和爱好丹青的文人王爷,几乎不曾踏足军事领域和权力之争,却因为“谋反事发”而被迫自杀,含恨离世。死后,他的淮南国也被汉武帝借机收回中央,改成了九江郡。

 刘安被冤枉的故事,要从元狩年开始。当年,刘安的门客和孙子等人,一同联合向汉武帝告发,说刘安在淮南国内长期积蓄力量,图谋推翻汉武帝的统治。按理说,这种事应该是司空见惯的。

  可是,汉武帝却大为光火,直接下旨廷尉严查此事。酷吏张汤自然明白老板刘彻的意图,三下五除二就坐实了刘安的罪名,证实他确要谋反。于是,朝廷直接派出军队,奔赴淮南国问罪,准备以“图谋不轨”的罪名,惩处刘安。

  古语有言,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刘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正确。他在得知消息后,竟然干脆利落地选择了“畏罪自杀”,连辩解都没有一句,直接告别了历史舞台。爱咋咋地吧,死了算啦!就这样,刘彻完全达到了他削藩的目的,将刘安定性为谋反之辈。

 笔者个人坚持认为,刘安是被冤枉的,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已。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量:

一、刘安本人的性格

    在经过一系列的秦末农民起义后,西汉之初实行“黄老无为”的与民休息之策,全国上下推崇道家学说。

   淮南王刘安长期投身于道家学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而且成果丰硕,《淮南子》就是最好的证据。自从窦太后去世后,道家学说的大旗开始由淮南王刘安扛起,坚决主张无为而治,坚决反对穷兵黩武,坚决反对劳民伤财。

  刘彻即位不久,西汉南边的闽越国,仗着自己地处边陲,虽然表面继续臣服于大汉,但却经常向弱小的邻国寻衅滋事,战事不断。

   年少气盛的刘彻,刚刚登基称帝,正希望撸起袖子大干一场,树立自己的威名。所以,他决心发兵攻打闽越国,教训这个不听话的边陲小国。当时,尽管朝中很多人都反对出兵,但谁也没有过多反对,谁也不愿意直接硬杠新皇帝。

  作为叔叔辈的刘安,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得失,毅然上书汉武帝,指出兴兵攻伐的危害。他秉持个人坚持的理念,强烈建议汉武帝实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家策略,最好能直接吓退闽越国,不必真的发动战争。

如果!刘安真的存在有谋反夺位之心,最好的办法,绝对应该隔岸观火,坐等刘彻的军队和闽越国双方鏖战,既不得罪汉武帝,又能损耗刘彻的军力。岂不是更好?

二、淮南国的实力不济

超级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提到:

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加强中央集权,打压诸侯国势力。

刘安的父亲刘长,因为谋反不成而被废。虽然汉文帝没有直接收回淮南国的原有封地,但却将原先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块,分别赐给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成为了淮南王、刘勃成为了衡山王、刘赐成为了庐江王。

也就是说,刘安继承的淮南国,远非原先老爹手里的淮南国。他实际的辖区面积,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安徽省内的一块。此时的淮南国,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十分有限,根本不足以和刘彻的中央政权抗衡。

刘安绝非鲁莽之人,作为一代饱学之士,他必然会深思熟虑,不会看不出这些巨大的差距。若此刻,强行与汉朝的中央政权对抗,无异于就是自不量力,完全没有胜算,找死的事儿,相信刘安不会干。在刘安看来,做一个安于现状,一心从文的太平富贵王爷,当是最好的选择。

三、当时的时机已经错失

前177年时,济北王刘兴居就曾经尝试起兵造反中央,在汉朝首开了诸侯王武装反叛的先河。可惜!他的造反,很快就失败了。据《陈政事疏》记载:

文帝平叛后,纳取贾谊之策,开始逐步削藩。

汉文帝削藩力度并不大,等到汉景帝执政后,开始重用晁错等人,继续推行削藩之策。他的步伐,明显很快,也正由于力度过大,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的爆发。

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一大堆藩王,比如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胶东王刘雄渠和胶西王刘昂,共计七王。这些诸侯王联合,一同宣布“清君侧,诛晁错”,起兵反叛朝廷,史称为“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由于准备不足,他的中央军被叛军打得节节败退,甚至还被迫处斩了晁错以求和解。可惜,汉景帝的退让并没有换取诸侯王的平息,幸亏周亚夫鼎力抗击,汉景帝才最终平定了各地的叛乱。

那么,淮南王刘安为何不在此时加入刘濞的阵营,形成八国之乱呢?毕竟,刘濞曾多次拉拢淮南王刘安一同造反。

相反,刘安不但没有加入反叛阵营,而且在七国之乱中坚决支持汉景帝的中央政权。淮南国积极出兵,协助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可以说,淮南王刘安是七国之乱得以平定的功臣。

当时声势浩大的七国集团叛乱,刘安尚且没有参与。那么,如今汉武帝的中央政权如日中天,他又怎会单枪匹马的反抗呢?这明显有悖常理!

四、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暗示

《史记》作为一部历史巨著,其作者司马迁原为是武帝时的太史令。在李陵败降匈奴后,司马迁为其行为进行了辩解,彻底惹怒了汉武帝,被革职问罪并下狱关押。

为了能遵从父亲的遗命继续潜心著史,司马迁忍辱负重选择宫刑后出狱,继续书写历史。面对刚愎自用的汉武帝,司马迁的著史的工作尤为艰难,尺度非常难以把握。既要保全自己性命,防止再次触怒汉武帝,又要把历史的真相传于后人。因此,在《史记》中,他只能以暗示的方式,记录淮南王刘安的真相。

《史记》记载,田蚡曾怂恿淮南王刘安造反,提到:“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

这段对话,发生在汉武帝即位的第二年。那会,刘彻17岁,刘安42岁。按照田蚡的意思,他担心一个17岁的年轻人死后无子,而怂恿一个42岁的中年人争夺太子。可能吗?难道司马迁搞错了,或者开玩笑?答案是否定的。

据笔者个人推测,这极有可能是司马迁在有意设置疑点,间接提示后人,淮南王造反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而且,他的这种暗示不止一处。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司马迁还提到,刘安的孙子刘建联同门客雷被,一同状告刘安谋反:

“辟阳侯孙审卿善丞相公孙弘,怨淮南厉王杀其大父,乃深构淮南事于弘,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计谋,深穷治其狱。”

啥意思?辟阳侯审食其的孙子审卿,因为记恨刘长(刘安之父)当年杀死自己的祖父,长期心怀怨恨。所以,他请求丞相公孙弘帮忙,设计构陷淮南王刘安,诬陷其谋反。

《史记·酷吏列传》也记载:

“所治即上意欲罪,予监史深祸者;上意欲释,与监史轻平者。”

汉武帝刘彻作为一代有作为的帝王,他一心谋求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他的立国之本。因此,打压其他的各派学说,尤其是最盛行的黄老之说,才能将削藩进行到底,才能对外扩张。所以,清除掉道家领袖淮南王刘安,也就非常好理解了。

综上,笔者认为淮南王刘安,完完全全是被刘彻冤枉,而且是故意冤枉了。他本无造反之心,却被以造反之名镇压。

回答完毕。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