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杜牧(杜牧的千古名篇《清明》到底好在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杜牧的诗,以七绝著称,或抒怀或咏史,总能收放自如,常有独到之处。他的诗,语言俊秀清丽,音韵或跌宕起伏,或绵长悠远,皆都诗意盎然,画面感突出,总会把人带入一种意想不到的诗的意境之中。
《清明》这首诗,是杜牧前期的作品,取景于“安史之乱”后的中原大地,当时人口锐减,加之晚唐政治更加腐败无能,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一首《清明》,尽在其中。
一,诗的最高境界,外部形式到内心世界的独白。
清明节是华夏民族祭祀先祖的传统节日,也是文人骚客出游歌赋咏对的好日子,而杜牧却以断魂之行人入诗,而非游人,以缠绵悱恻的阴雨为景,使断魂之行人愁上添愁,无以排忧,惟有借酒浇愁。当时经济萧条,百业凋零,匆匆行人一路忍饥挨饿,风餐露宿,问童子,何处有酒家?童子遥指,方知杏花林中。
杜牧的《清明》,好就好在他给读者留白的空间之大,不显山,不露水地把一个时代背景浓缩于情景之中,刻画于画图之上。
二,以诗为画的立体感和刻画人物形象的独到之处。
杜牧只用了“欲断魂和遥指”五个字,瞬间就使画面活了起来。清明,一个极度忧愁,风餐露宿,雨中赶路的行人,忧愁,寒冷,饥饿已是不言自明。行人路遇牧童而问,牧童一个“遥指”,形态逼真,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一幅美到极致的图画,就这样永远地悬挂在文化艺术的长河之中。
读过杜牧《早雁》的人,就会明白这位关怀民间疾苦,身怀家国情怀的诗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独特之处。
三,语言,从深入浅出不事雕琢到“能动性”字词的运用。
全诗二十八个汉字,没有一个生僻字,仿佛是信手拈来,却能紧扣主题,把金贵如油的春雨描绘得恰到好处,那种似湿风如细雨的濛濛之雨,使读者和诗人瞬间有了相同的感受。
“欲断魂”三个字是行人的形象呼之欲出,那神态,那面容,在读者心中瞬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形象。牧童的“遥指”更是神来之笔,不远不近,看时似有若无,却就在一目之间,那神态,那情形,一下子是诗有了动感。
全诗画面分明,形态逼真,却又留下了无限的空白,是读者产生出无限的遐想。
杜牧生活时间是晚唐,距“安史之乱”过去半个世纪。正是晚唐国力不振,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之时;也是上层政治腐败,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之际。可谓怨声载于道,怒气遍四野。在杜牧死后的数年间,李唐王朝就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之中烟消云散。
生活在这么一个动荡时期的杜牧,虽然饱读诗书,但他的大半生是和劳苦大众生活在一起的。他深深地感受着劳苦大众的疾苦,以旧时代知识分子固有的家国情怀,奋笔疾书,为后世描绘出了一幅幅别具特色的诗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