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共和国(鞑靼共和国与中国古代鞑靼什么关系
明朝时中国北方的鞑靼与西方的鞑靼是两回事。
明代史书所称鞑靼,专指败退漠北的北元部族。
被朱元璋击败后,入主中原的蒙古族退回漠北维持北元政权,1402年北元坤帖木儿继位后也被部将鬼力赤杀死,北元灭亡,改称鞑靼。鬼力赤死后,这一词不再被蒙古人使用,但明庭因不愿承认前朝流亡政权的存在而继续使用这一名称。
欧洲人所说的“鞑靼人”分广义和狭义两个称谓,广义指原苏联境内使用突厥语各族(阿塞拜疆人以及北高加索、中亚、伏尔加河流域突厥语各族)的统称。13世纪由于蒙古人西迁(或说西征),欧洲人便将阿尔泰语系的蒙古人和突厥人统称为鞑靼人。狭义鞑靼指鞑靼族,该民族是突厥人的一支。一开始只有克里米亚的突厥人自称鞑靼,后来放弃。其他地区的鞑靼人十九世纪才自称鞑靼。这时各个“鞑靼”的名称(西伯利亚鞑靼、喀山鞑靼、克里米亚鞑靼)是俄罗斯人起的,因为他们只知道用“鞑靼”一词来描述突厥、蒙古人。
鞑靼与蒙古是有密切关系的。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一言难尽。很难简单的描述为谁是谁的后裔。时间跨度太长,地域太广,在这一时空域的各部族相互融合(或说争斗)频繁,偏偏他们都没有记日记的好习惯。天朝的史官较为敬业,偶尔靠道听途说记上几笔。而期间天朝改朝换代多次,且当时史官既不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又没有一以贯之地使用标准表述,史书中的疏漏错误估计在所难免。(欧洲因距离更远,即使有记录也更不靠谱)。简述如下,姑妄信之。
鞑靼,拼音dádá,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名称,亦作“达怛”、“达旦”、“达靼”、“达达”、“塔塔儿”等。
最早的记载见于732年(唐代)突厥文《阙特勤碑》,称Otuz-Tatar(三十姓鞑靼),系概称突厥东面、契丹之北的蒙古语族诸部,当因其中Tatar部最强故有此名,大抵相当于汉籍中的室韦。
735年的突厥文《伽可汗碑》还载有Toquz-Tatar(九姓鞑靼),谓其曾与Toquz-Oghuz(九姓乌古斯)联合反抗突厥。
8世纪中叶,九姓鞑靼又与八姓乌古斯联合反抗回鹘,其活动地域已到色楞格河下游及其东南一带。此后,鞑靼人逐渐向蒙古高原中部、南部渗透;840年回鹘汗国的灭亡和回鹘西迁,为他们提供了更大规模地进入大漠南、北的机会,“达怛”之名开始出现在842年的汉文文献中。唐末,漠南鞑靼数万之众被李克用父子招募为军进入中原,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权力角逐。
同时,九姓鞑靼则据有原回鹘汗国腹心地区鄂尔浑河流域。随着鞑靼人取代突厥语族部落成为蒙古高原的主体居民,鞑靼一名也渐演变为对蒙古高原各部(包括非蒙古语族部落)的泛称。
宋、辽、金时,把漠北的蒙古等部称为黑鞑靼或生鞑靼,漠南的汪古部称为白鞑靼或熟鞑靼。十三世纪初,鞑靼为蒙古所灭,但西方通常仍将蒙古泛称为鞑靼。元亡以后,明又把东部蒙古成吉思汗后裔各部称为鞑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