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绿巨人(李安拍的《绿巨人浩克》如何)
我是小赛,我来回答。
李安是一名出色的导演,这是毋容置疑的。
但他在2003年拍摄的商业漫改大作《绿巨人》,平心而论的确相当平庸。
或许是因为李安比较擅长拍摄文艺片,对于商业片而且是浩克这种较为特殊的英雄,他一开始摸索的方向其实就是错误的。
浩克的定位错误与商业元素过少
《绿巨人》这部电影是李安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接触的超级英雄大片,显然李安希望能将自己设想的一些元素添加进去,尽可能地挖掘出浩克这名英雄的内涵。
因此在电影前面花费了大量文戏来作铺垫,浩克直到电影40分钟才第一次出场,60分钟才有第一场正式的战斗。
但众所周知,浩克是以战斗力着称的超级英雄,这类型的角色首要注重的就是大场面以及特效战斗。
并不是说这类英雄不能挖掘其他,但刺激观众肾上腺素的战斗是重中之重,这是商业大片最需要具备的基本元素以及节奏感,对于浩克这种英雄更是如此。
2006年也有一部漫改电影,主角是一个能上天入地战斗力爆表的英雄,但最终也因为商业元素过少而惨遭失败,这部电影叫做《超人归来》。
其实在超级英雄的起源第一部作品就要挖掘内涵深度,是难度很高的事情。
比如经典的诺兰《蝙蝠侠》三部曲,在第一部《侠影之谜》里面只是塑造了一个框架,在第二部《黑暗骑士》里面才开始深入地挖掘蝙蝠侠的深度。
家庭关系不适合浩克
《绿巨人》这部电影中,李安特地将漫画中反派吸收人的设定更改,改成主角布鲁斯·班纳的父亲。
李安以前导演过的《推拿》《喜宴》《饮食男女》被称为“家庭三部曲”,也被称为“父亲三部曲”的。
所以可以看出,李安本来是打算从自己最擅长的家庭问题、父子关系的纠葛方面入手,去挖掘浩克这名英雄的内涵。
但.....这其实是非常不合适的。
原作里面,浩克跟班纳是两个不同人格,而浩克这个人格的产生就是来源于班纳小时候被父亲虐待,并最后因为班纳意外受到伽马射线的影响而导致浩克的人格实体化。
换句话说,班纳的父亲在剧情上其实只是相当于一个催生浩克的工具而已,绿巨人的漫画故事更多是聚焦在班纳与浩克两个意识的故事。
正因为原作里面关于班纳父亲的故事以及两者的互动太少,所以李安电影要拍这条线,势必要有大量的原创的部分,带入更多个人的设想元素下去。
然而这样一来反而使得浩克这名角色偏离了原著的设定,加之上面说到过的商业元素过少,没有什么热血沸腾的战斗,观众自然不可能卖帐。
实际上,倘若真正要深度地去挖掘绿巨人的内涵,最好的方法是从浩克跟班纳两个人格入手。
因为他们虽然共用一个躯体,但彼此之间有一段时间相当憎恶对方,班纳将浩克当成疾病想要根除他,使得浩克越发的想夺取躯体的主导权,但他们之间的各种冒险又让双方都明白要活下去必须依靠彼此的力量。
浩克本身心思其实相当于一个孩子,很单纯的想交朋友,但因为他保持形态的根本在于愤怒,所以总是很容易生气而且一旦生气就不顾后果,因此一直被地球军队追捕,一方面班纳因此受到连累只得没日没夜地逃亡,还需要控制自己情绪不让自己生气,但另一方面当军队的炮火打过来的时候班纳还是需要让浩克来应付。
班纳跟浩克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的微妙,可挖掘的东西显然比起那个原作里就是个工具式的家暴狂老爸要多得多。
另外,银幕上经常看到以第三人称称呼自己的浩克是野蛮浩克,班纳体内还有诸如恶魔浩克等邪恶人格的存在,这些全都是可深挖的点。
表现方式有问题
在《绿巨人》里面经常可以看到下面这种类似漫画式的分镜。
至于具体效果嘛...其实看图就能感受到出来,只能说让人觉得相当不协调。
因为李安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加入了很多文艺元素,但在剧情偏真实的情况下加上这种表现方式,实在有点不伦不类。
《绿巨人》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高达1.37亿美元,但最终北美只有1.32亿美元的票房,全球票房也不过2.45亿美元的成绩,可以说实在惨淡。
这一结果直接导致环球影业数年不敢再拍摄浩克的相关电影,使得浩克这名英雄的影视拍摄权回到了漫威手上,不过环球至今仍然保留浩克个人电影的发行权利。
总的来说,李安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导演,但《绿巨人》并不是一部及格的商业漫改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