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文化(北京文化的前世今

知识大全 2022-08-03 13:29www.worldometers.cn知识大全

提到北京,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经济发达的大都市,毕竟是咱们国家的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除了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之外,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城。北京,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2019年末,常住人口2153.6万人,城镇人口1865万人,城镇化率86.6%,常住外来人口达794.3万人。

北京地处中国北部、华北平原北部,东与天津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相邻,中心位置东经116°20′、北纬39°56′,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所在地。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境内流经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穿过崇山峻岭,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汇入渤海。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北京被世界权威机构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联合国报告指出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城市第二位。 [8] 2019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37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70.1亿元。


北京话的前世今生:古代“国语”里的北京话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再到魏晋,虽然北京的地名换来换去,但始终没有脱离中原的统治,居民也以汉族为主。可是到了南北朝,开始不消停了。

北魏的开国皇上拓跋珪,非常崇尚汉文化,他在山西平城(今大同)建立魏国后,便将汉语当成了“国语”,而把他们老祖宗的发祥地东北鲜卑山的鲜卑语称之为“北语”。当时老百姓书写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汉字——您看魏碑上的字多漂亮,而且后来魏碑在书法上也自成一体。

写的是汉字,说的话呢?据语言学家考证,北魏的“国语”是平城方言与中原和北方方言相融合的通用语言。当时北京属于北魏,自然那会儿的北京人说的也是这种以平成方言为基础的“国语”。

记得当年跟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聊天,说起北京话的起源时,他对我说:“你知道吧,北京话来自山西。”我当时想到的是明初的大移民,想到的是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直到后来查阅史料,才知北京话的源头在北魏的拓跋氏这儿。

2 早期的京味语言:“幽州话”

唐代的北京城叫幽州。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了辽国,换取耶律德光出兵灭了后唐,自己当上了后晋的皇上。这“燕云十六州”从此脱离了中原的统治。

“燕云十六州”包括:

幽州(今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瀛洲(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州)、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马邑镇)、朔州(今山西朔州)。

毫无疑问,“燕云十六州”里,幽州是契丹垂涎已久的地界,很快就被设为重镇;没过几年又被设为析津府,并且定为南京,成为辽国的五个都城之一。

当时的析津府管着顺州、檀州、涿州、易州、蓟州、景州,及析津县、宛平县、武清县、香河县、昌平县、良乡县、潞县、安次县、永清县、玉河县、漷阴县等六州十一县,析津府的所在地在宛平城内,就是现在的卢沟桥边上的那个古城。您瞧辽代的北京地盘儿有多大吧!

从辽到金,北京叫析津府这个地名约140年。虽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在析津府的辖区内,人们对汉字的吐字发声还是大体相同,且有许多方言土语流传至今。

3 金中都与“幽燕语”

公元1153年,金朝的海陵王完颜亮把国都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迁到燕京,使北京正式成为一国之都。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开始涌进北京,原来住在北京的汉族人,跟少数民族居住在一起,语言、风俗习惯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金代的北京话形成了吐字清晰、结构简单、有自己特点的汉语方言。

靖康之变,金朝军队打入汴梁城,把宋徽宗连同他儿子钦宗,还有皇后、太子、王公大臣及大批工匠两千多人,一起押解到了北京,后来二帝被押往金中京,但宋朝的大批工匠却留在了北京。他们也将中原文化和科技带了过来,这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包括语言和文字。

在辽金统治的300多年中,汉语在东北各民族中占据了优势。金代的北京,女真族的贵族和普通百姓,已经不会说本族的语言,汉语已然成了官方语言。您从现今金中都留下来的城门的名字:会城门、丽泽门、彰义门等,也能看出金代的汉化程度。

可以这么说:金代的北京话是女真人说的汉语和幽燕地区汉人说的汉语相融合的汉语方言。有的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幽燕语”。这大概算是今天北京土话的源头了。

4 现代北京话的源头是元代的“官话”

考证起来,元大都人说的“官话”,是以中原口音为主的。元代的语言学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一书中,把北方方言的主要语音特点归纳为三个特点:平分阴阳,入归他声,声母无清浊之分。这三个特点在秦、汉、隋、唐的汉语音韵中是不明显的,由此可以看出它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影响;相反,南方的几大方言区吴语、粤语、闽南语、闽北语、客家语等则没有这些特点。

当然,我们通常所说的北方方言,其区域包括现在的河北、天津、河南、山东、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并非只是大都城。

虽说大都的“官话”带有中原口音,但并不完全是中原味儿,也不是汉语化的“幽燕语”,更不是蒙古语。它是中原口音与幽燕语、蒙古语、突厥语、女真语,加上民间的土语,以及外来语,相融合而成的北京地区的方言。

别看元代时汉族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但是汉族人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人,而且汉文化的影响力在元代起着主导作用。普通老百姓在商业贸易、文化交往、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的语言,与其他民族的人进行交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大都城特有的方言土语。这种方言土语其实就是后来北京话的基础。

比如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里的人物对话:“两得其便”“这早晚”“爷儿两个”“顾不得别人笑话”“你老人家”……您能想象得到这是几百多年前大都人说的话吗?

元代的“官话”是以中原口音为主,又与本地的方言相结合而产生的,它不但是北京话的原型,而且也是现代普通话的基础。

三山五园的前世今生

北京地名地名是一个地区历史记忆的承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北京也不例外。如果说北京城是座开放的博物馆,“地名”就是各种“陈列品”的说明书。近年来,北京市的地名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栏目旨在向公众更好地普及与展示地名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北京胡同前世今生?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写到过“小羊圈胡同”:“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不过,后来随着胡同越来越多,名字重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上有一些名字难登大雅之堂等种种原因,曾经不少胡同也改过名字。比如“狗尾巴”胡同,改为“高义伯”胡同;“劈柴”胡同改为“辟才”胡同,“粪厂”胡同改为“粉厂”胡同等等。“拿来给一条胡同命名的,一般是里头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也有店铺、植物、人物、故事传说等等。”京味作家刘一达在北京胡同生活多年,对其中一些掌故轶闻颇为熟悉,还曾专门出过一本书叫《胡同范儿》。他说,早年间胡同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土路在下雨天会泥泞不堪;冬天非常冷,天黑了都很少有人敢单独出门……但胡同里街坊四邻浓郁的人情味,却是永远令人怀念的。“过去北京没有这么多人,胡同里非常幽静。大点儿的胡同不敢说,但小胡同里十几个门住着的邻居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都很亲切。”刘一达说,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不锁门,有时候钥匙留给邻居,有时候就搁在蜂窝煤里边,“不像现在,一重又一重的防盗门”。


如果想要感受老北京的风味,不得不提的就是北京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是首都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也是北京的名片之一。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胡同并不是简单的建筑布局,它是老北京这座城市的血脉,是北京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它如同一本史书,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涵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可以说,北京的胡同培育了北京文化和北京人的性格。北京胡同,有的人说它很好,有的人说它很糟糕,但是不管怎么说,北京胡同都是北京悠久岁月的历史产物,也是最能反映老北京历史风貌的北京建筑。北京胡同虽然现在是很出名的可以去旅游的景点,但是以前也就只是供人居住的胡同罢了。当时因为大部分都是穷人居住,所以名称不雅,后来逐渐出名之后才慢慢的修改了。笔者以前在北京游玩的过程中,也被推荐去几个有名的胡同转悠了一圈,当时正好听到了有关于北京胡同以前名字和现在名字对比的事情,只是没有太注意。后来又有一次上网看到了几个比较有趣的胡同名称的变革之旅,发现原来这么有意思。北京的胡同不是一天建成的,它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在公元1276年,元朝建立了“状如棋盘”的大都城,胡同由此诞生。元朝的官僚、贵族们在北京城内盖起了住房及院落,安顿家业。由此,一个个院落,一间挨一间地盖起来,连起后住房一排排的,而排与排之间要采光、通风,就得留出进退的通道,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由于当时明确规定只有宽六步(约9.24米)的才叫胡同,因而记录在册的胡同仅有29条。元朝是北京胡同的开端,也奠定了未来几百年北京胡同的发展方向。

100多年后,庞大的元帝国轰然倒塌,明王朝建立了。公元1403年(明永乐元年),改北平府置,建为北京,市城建筑依然按照元帝国的模式发展。公元1553年,北京城的胡同,发展到街巷711条,胡同459条,共为1170条。这时的北京俨然是一个胡同之城,胡同特殊的构造布局所形成的胡同文化随之发展。清朝定都北京后,实行严格的旗、汉分城居住制度,令内城居住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被赶出内城的汉人们便匆匆在外城盖起了新房、新院,连起来就形成了不少大大小小、长长短短、规范或不规范的新胡同。至此北京胡同的数目再次飞速发展,加之人们对胡同必须宽六步的规定已经逐渐模糊,因而胡同的总体数目增至2077条之多。

民国初年,随着紫禁城的开放,普通老百姓才可以横穿东西长安街。这样,北京就有了一条和纵贯南北的中轴线直角相交横穿东西的长纬线。20世纪40年代,北京的街巷胡同已达3200多条。


时刻亮胡同:时刻亮胡同位于西城区北部,不知道的以为有什么深意。其实不然,以前叫做屎壳郎胡同,后来民国时期因为名字不雅,所以根据谐音改成了现在的时刻亮胡同。

留学路:现在北京留学路也是比较繁华了。为什么要叫留学路,难不成和清朝留学生有什么关系吗?并没有,以前这里因为多宰牛户,因此叫牛血胡同,后来取谐音留学而成此时地名。

延旺庙街:取谐音的话,大家就很清楚它以前叫什么名字了吧!是滴,明朝的时候这里叫做阎王庙,清朝叫做阎王庙街,后来才改成延旺庙街,可不是延续香火,家族兴旺的意思哦。

棕树斜街:棕树斜街这个谐音是什么?不要急着猜,它以前不叫棕树斜街,以前叫做王广福斜街,不是因为以“王广福”这个名字来的,更早叫做王寡妇斜街。这条胡同以前集中了好几个妓院,寡妇街也可以理解。

中关村:中关村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吧。是北京的高科技人才特区。这也是一个谐音,以前这里是“中官坟”,就是埋葬太监的地方。古代有“踢寡妇门,挖绝户坟”的说法,太监就是绝户,所以担心死后事,因此选一个地方埋葬,让同僚帮忙看护一下。后来才改成“中关村”的。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