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为何能够得到唐太宗

知识大全 2022-08-03 15:17www.worldometers.cn知识大全


长孙皇后是公爹李渊的好儿媳,丈夫李世民的贤内助,后宫的好管家,世人的好榜样。

长孙皇后是隋朝大将长孙晟的女儿,大家闺秀,貌美端庄,知书达理,善于处世做人。长孙晟与李渊同朝为官,知道李渊有个好儿子李世民 ,文武全才,有勇有谋,将来前途不可限量,于是他果断地直接找李渊谈儿女婚事。李渊见长孙将军屈尊上门提亲,也知道长孙家有位才貌双全,贤淑貌美的女儿,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定下了这门亲事。

长孙氏八8岁时,父亲突然离世,失去父亲庇护,母亲孱弱,受同父异母兄弟姐妹欺负,后来舅舅高士廉将她接到家中抚养教育,13岁时,与李世民成婚,当时李世民16岁。李世民与长孙氏郎才女貌,琴瑟和鸣,是天生地设的一对好夫妻。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成了李世民的铁杆兄弟和助手。

不久,隋末农民大起义大潮涌起,时任晋阳(太原)留守的李渊,在李世民、长孙无忌和武士彟等人劝说下,举起反隋大旗,很快异军突起,取得绝对优势,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大唐,其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而战功赫赫的次子李世民屈居秦王,长孙氏为秦王妃。

——公爹李渊的好媳妇

帝王之家更是矛盾重重。李渊的原配夫人窦氏是一位贤妻良母,但没等到李渊称帝就撒手人寰。后宫无主,几个儿子为太子之位斗争日益严重。嫔妃争宠,形成派系,各自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目标对准功高的李世民,离间和疏远其与李渊的关系。因长孙王妃的贤淑和能干,李渊命其帮助打理后宫事务。她尽心尽力,细心侍奉公公皇上,尽量不让公公为后宫事务烦心。她力争搞好家庭团结 ,小心翼翼处理嫔妃之间,妯娌之间的关系,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她为人低调,不张扬,处理事情公平持正,不谋私利, 不为丈夫添麻烦,增阻力。她的作为,使公公皇上李渊十分满意,多次在大臣和嫔妃中赞许长孙王妃是他的好儿媳。

——丈夫李世民的贤内助

长孙氏和李世民结为伉俪后,无论是作为妻子、秦王妃,还是当上皇后,总是为丈夫的事业努力打拼,从不懈怠或恃宠,仍以妻子身份辛勤操持家务和后宫。她与李世民结婚那年,李世民就正式从戎,之后,长年征战在外,夫妻离多聚少,长孙氏在家孝敬公婆,操持家务,抚养孩子,尽可能不让李世民分心。婆婆窦氏过世后,担当起一个大家庭的家务重担。

公元618年,长孙氏被立为秦王妃后,她从不以王妃自居,从李世民未来事业着想,广泛结交秦王府的文武英才,如文臣房玄龄、杜如晦;武将尉迟敬德,程知节(程咬金)、秦叔宝、侯君集、段志玄等,使这些俊杰死心塌地为李世民争夺皇位。这些人不喊她王妃 ,而亲切叫他嫂夫人。“玄武门之变”前夕,她抛开柔弱女子身份,亲自给秦王府的将士打气鼓劲,使参战将士士气大涨,一举取得这场斗争的彻底胜利。

公元626年,李世民坐上了皇帝宝座,秦王妃长孙氏顺理成章当上了皇后,成为人中之凤。她严格遵循“后宫不干预朝政”遗训。不过她不干政并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百姓疾苦,不邦李世民分忧解难。而她的方法是密切关注李世民处理朝政中的得失,对皇上出现的失误,好言进行劝谏,使其及时纠正,尽量少做错事,多做对国家和百姓有利的事。仅举一例,可见一斑。丞相魏征是有名的诤臣,有时候在朝堂上,与李世民争得面红耳赤,使至高无上的皇帝下不了台。使李世民对魏征又爱又恨。有一次,李世民在朝堂上,被魏征气得甩袖退朝,怒气冲冲地来到皇后宫中,自言自语地说“非得找个机会好好整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长孙皇后听完皇上述说早朝发生的事情后,什么话没说,回到房中换了一身庄严的朝服,来到皇上面前行大礼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皇后这一举动,使李世民丈二摸不着头脑,不明所以,问道:“皇后,此举何意?”长孙皇后认真答道“皇上能有这样敢于直言的大臣,是皇上的福气呀,只有在明君的治理下,才有敢于直言相谏不怕死的诤臣。难道不值得恭喜皇上吗?”皇上听完皇后的解释,恍然大悟,不仅消除了对魏征的记恨,也对皇后更加敬重了。

还有一次,也是与魏征直谏有关。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的女儿,皇上十分疼爱。长乐将要出嫁时,皇上坚持其嫁妆要比长公主多一倍。魏征知道后,坚决反对。他上表奏道:“公主是皇上和皇后的女儿,长公主是先皇的女儿,是皇上的姐妹,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是长辈。按礼法,公主的嫁妆绝对不能多于长公主。”皇上对此事很为难,魏征的话是有道理,但对长乐公主感情上还是过不去。按魏征说的做,又怕皇后不高兴。于是将魏征的意见如实告诉了皇后。皇上没想到皇后不仅不怪罪魏征,还对魏征大加赞赏。还从皇后的俸禄中拿出布匹绸缎和银两,派人送到魏征府上,表示对他的嘉奖。

能臣房玄龄因事触怒了李世民,被罢官回家。长孙皇后在弥留之际,还恳请皇上要重用忠贞正直的房玄龄。之后又启用房为右相。

——皇上后宫的好管家

广大后宫,庭院深深,嫔妃众多,争风吃醋,爭权夺利,矛盾重重。管理不好,会祸及朝堂。长孙氏当上皇后之后,谦虚谨慎,崇尚节俭,平等待人,以身作则。

1、不求专宠,雨露均沾。

她与皇上十分恩爱,也很年轻(她当皇后时才25岁,正值青春年华),但她不要求专宠,让皇上有更多时间去亲近其他嫔妃,广泛开枝散叶。这样,皇上和众嫔妃皆大欢喜。

2、关怀体贴,平等待人。

长孙皇后对嫔妃和宫女,一视同仁,态度温和。嫔妃和宫女有什么困难和身体不适,她总是亲自嘘寒问暖,将自己的物品或钱财送给她们。宫中若有人犯有过失,触怒了皇上,皇上责令有司部门要严惩,她表面上对此人很愤怒,把事情揽过来说由她处理,待皇上气消后,再慢慢申述从轻发落理由,因此宫中从没冤枉处罚一个人。

3、勤俭朴素,反对铺张。

自己宫中设施简朴,勉强够用就行,从不多取毫厘。她经常教育子女要“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在皇后面前抱怨东宫器物太少不够用,要求增添。长孙皇后说:“作为太子,只怕道德不立,好名誉不够,那还嫌用具不多呢?”不予增加。

4、从不恃宠揽权,警惕外戚干政。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是将门之子,又得到武将舅舅高士廉的精心培养,可以说是文武全才。李氏和长孙两家联姻后,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既是郎舅又铁杆兄弟。长孙无忌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李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忠心耿耿,尤其是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谋划人之一。李世民上位后,多次想任用长孙无忌为宰相,与长孙皇后商量,但遭到皇后用历史上外戚权重,导致外戚弄权,祸害国家事例,婉言谢拒。然而,李世民看中长孙无忌的是才能和忠心并不是皇后的哥哥身份,坚持要任用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皇后和哥哥商谈,说明厉害关系。最后,长孙无忌同意皇后妹妹意见,亲自向皇上婉言坚决辞谢,李世民只得作罢。直到长孙皇后谢世后,因朝政需要,李世民才提拔长孙无忌担任宰相一职。

长孙皇后还是一位才女,她亲自将唐代以前女子的孝悌、贤良、善举,编撰成《女则.三十卷》一书,教育世人。太宗御览此书后悲恸不已,以书示近臣曰:“皇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朕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可惜,此书已失传。她也写个不少诗,现在仅存的只有一首《春游曲》。从诗中可见她的才情不一般。

一代贤后,英年早逝。

天不假年,由于操劳过度,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一代贤后长孙氏,患病不治而逝,年仅36岁。死时,她遗言:“葬礼要一切从简,不可奢侈浪费。”死后,葬于昭陵。

长孙皇后死后,太宗失魂落魄,撤朝七日,在大臣面前失声痛哭。还在宫中建起层观,以便他思念长孙皇后时,就登上层观远望昭陵(后来,因魏征认为建此观不合礼法而坼除)。由此可见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