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妃乌雅氏(历史中德妃是怎么死的)
康熙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
乌雅氏隶满洲正黄旗,是护军参领威武之女。
并非出自名门望族的乌雅氏,比康熙小6岁,在康熙早期的后妃中是属于比较年轻的一个。
因她能恪守宫中的礼节得到太皇太后、孝惠皇太后的器重,也赢得康熙的瞩目。
康熙十七年乌雅氏因生育皇四子在一年后得到德嫔的封号,而在康熙二十年又因生育六阿哥胤祚而被晋封为德妃。
德妃子嗣甚旺,在11年的时间(康熙十七年——二十七年)生育了三位阿哥、三位格格,虽然其中有一位阿哥、两位格格夭折,但毕竟有两位阿哥、一位格格长大******,比起一连生五个儿子都早殇的荣妃马佳氏,德妃已经是相当幸运的了。
而且乌雅氏是那种从无奢望的女人,珍惜已经得到的是她的天性,面对年复一年、平淡无奇的嫔妃生活她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乌雅氏在后宫的最高封号就是“妃”。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偶感风寒的康熙在畅春园去世,悲痛万分的德妃不知道皇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能找到满意的继承人,而她的泪水还未干就被所发生的情况惊得目瞪口呆:步军统领的隆科多“先护送雍亲王回朝哭迎,身守阙下,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见”,十四日公布康熙遗诏,其中有“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在立储问题上,德妃始终没猜透老皇帝的心思,如果老皇帝真的有立胤?为君的口谕,还用得着负责京师警卫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如此忙乎吗?先帝的遗命谁敢不遵,根本用不着隆科多“护送雍亲王回朝哭迎,身守阙下”……在隆科多的武力支持下,胤?已经捷足先登……乌雅氏“梦中亦未思到”有朝一日会母以子贵、身为太后。
她不仅不愿接受群臣的朝贺,还以康熙未曾安葬为由拒绝朝臣给太后上尊号。
在宫中的女人只有当上了太后,才算真的熬出了头,然而对于乌雅氏来说太后的称号,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太后乌雅氏最怕看到的“煮豆燃豆萁”一幕最终还是出现了:雍正元年四月初三在安葬康熙的灵柩后,雍正把胤?留在汤山软禁了起来;此后十天(四月十三)雍正下令逮捕胤?家人雅图、护卫孙奉、苏伯、常明等人,雍正曾就胤?“在军闻有吃酒行凶之事”审讯彼等,“回奏并无”,以致“上怒”,令将上述人“拿送刑部,永远枷示”,对十四阿哥已经是“山雨未来风满楼”;五月十三,太后千秋诞日,雍正把革贝子胤?“米禄”作为寿礼献给母亲,据说“上以贝子在军惟以施威僭分为事以致声明赫奕,官吏皆畏惧如此,其禄米永行停止”。
这究竟是大义灭亲,还是公报私仇……在十四阿哥面前还有什么灾难?难道他也到了欲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的地步?雍和宫万福阁(雍和宫原系雍正即位前的府邸)据亲眼目睹康雍时期皇室内部权力之争的宗室成员弘旺所撰写的《皇清通志纲要》所载:四阿哥原名胤?,十四阿哥原名胤祯;在雍正即位后,十四阿哥才奉新君之命改名胤?。
四阿哥胤?的“?”与十四阿胤祯的“祯”,不仅同音,而且字形也极为相似。
著名清史专家王锺翰先生据此对雍正即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认为雍正不仅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连他的名字胤祯也一起夺了。
而按照雍正所承认的他自己的即位是康熙临终时“仓促之间,一言以定大计”,试想一个命似残灯将尽的老人用含混不清的词语来口述遗嘱的场景,要想区别胤祯与胤?的确是力不从心,谁也无法排除四阿哥乘机捷足先登的可能。
胤?在给十弟的信中所表露的“大势已去,时不再来”,完全可以作为四阿哥抢先一步的佐证。
胤?本人对皇储地位虽然并不那么孜孜以求,但他却是八阿哥、十四阿哥的支持者。
尤其需要一提的是,胤?在康熙的众多儿子中最会经营,也最为富有,据给胤?掌管财务的秦道然披露,胤?家产中的现银就不少于70万两,这笔财产就成为八阿哥、十四阿哥谋求储位的经济保障。
因而对于雍正来说,胤?同八阿哥、十四阿哥一样危险,均属于需要严格控制的人物,于是把他送到西宁隔离了起来。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太后乌雅氏带着困惑、忧虑离开了人世,既未能同日夜牵挂的十四阿哥诀别,也未能让当上皇帝的儿子放弃骨肉相残,令她的确死不瞑目……对于乌雅氏之死高阳先生在《乾隆韵事》中曾有如下一段虚构:太后先是绝食,宫女们怕受雍正责罚,千方百计劝太后进食,心地善良的太后也不愿连累别人,遂开始喝点稀的,逐渐恢复体力,一天雍正去给太后请安,闲谈之中太后突然站了起来猛地朝柱子去……她死在雍正面前……小说不是历史,但雍正皇位的继承是否合法以及雍正是否犯有“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就像挥之不去的阴影。
为了驳斥社会上流传的“谋父”、“逼母”、“弑兄”、“屠弟”之说,雍正把审讯鼓动反清的曾静及其弟子张熙的口供编辑成《大义觉迷录》发行,宣传清朝得天下之正、颂扬雍正“圣德同天之大”。
这才是欲盖弥彰,反而使得太后乌雅氏之死成为一个久久令后人议论的话题。
雍正的母亲孝恭仁皇后在儿子即位才半年就去世,是不争的事实;而雍正的儿子乾隆一即位就下令收回《大义觉迷录》,也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