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之死(明朝谋士刘伯温是怎么死的?是被人
众所周知,朱元璋在元末起兵并且能够逐步成事,政治上主要借助两大派别,一派是以李善长领衔的“淮西派”,一派是以刘伯温领衔的“浙东派”。这两派势力相互制约形成制衡,共同扶保他鼎定天下和建立大明。
好多人认为,刘伯温有大功于朱元璋,堪比刘邦身边的张良,堪比刘备身边的诸葛亮。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朱元璋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刘伯温,更没有亲近过刘伯温。甚至,关于刘伯温的死因一直都扑朔迷离,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探究历史,揭示刘伯温的传奇人生和真正死因。为了抵制抄袭现象,本人只得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并且声明,“文史不假”的所有原创文章只发表于“百家号”和“头条号”这两个平台,其余平台皆属剽窃!
刘基(1311年7月——1375年5月),字伯温,浙江青田县(今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大明王朝的开国功勋,谥号“文成”,明武宗时期被追封为太师。
元朝末年,由于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使得元廷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蒙古人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也试图有所改革,可是却显得举步维艰,最终只得任由各地的农民起义接连出现。
1351年,元顺帝强行征调大量民夫治理黄河,终于引得民怨沸腾。韩山童、刘福通和杜遵道等人密谋发动起义,由于中途泄密导致韩山童被元廷捕杀,刘福通只得带着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逃出重围后继续起义,终于在安徽和河南一带站稳了脚跟。此后,韩林儿自称小明王,公然宣布恢复汉人政权“大宋”的国号,吸引了各地的起义军纷纷投靠,史称“龙凤政权”。
为了镇压起义,元顺帝派遣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领蒙古骑兵前去镇压,结果却一败再败。据《元史》记载:
至正十一年寇起淮南,凡浙西、江东南、湖南北,以闽、蜀之地,凡城所不完者皆陷。
当时,朱元璋正投在定远郭子兴的麾下,逐渐在义军中崭露头角。遭到郭氏父子的猜忌和打压后,他被迫脱离郭子兴另起炉灶,逐渐拥有了一支独立的农民起义军。为了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他也选择臣服于“龙凤政权”并且接受了“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的任命。
在遍布江南各地的农民起义中,但凡有些实力的都敢称王称霸。不过,低调务实的朱元璋却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开始积极进行韬光养晦。
到了1359年时,朱元璋的势力已经非同小可,成功攻占了富庶的浙江一带。浙东地区向来都人才济济,尤其以刘基、宋濂、章溢和叶琛这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浙东四先生”。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十二月,胡大海荐四人贤,故遣使以书币征青田刘基、浦江宋濂、龙泉章溢、丽水叶琛。
请注意,朱元璋请“浙东四先生”出山时并没有亲自前往,而是“遣使征之”。可见,草根出身的他始终秉持着一股傲气和倔强,从内心深处并不是特别喜欢这些文人。结果呢?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
啥意思?朱元璋派人去请“浙东四先生”出山辅佐,宋濂、叶琛和章溢这三人都表示愿意,只有刘基推脱不应。可见,当时朱元璋端着架子,刘基也端着架子,两人虽不至于相互敌视,可也绝对没有相互仰慕。
第二次,朱元璋派孙炎前去登门并且还带去了自己的亲笔书信,这才将刘基请到了南京城。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很明显,当年刘伯温投靠朱元璋并非心甘情愿,很大程度上只是迫于形势和出于无奈而已。对此,朱元璋内心很清楚,从此一直都耿耿于怀。
不过,随着刘基的到来,他很快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干出了一件朱元璋早就想干却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的事。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
原来,自从当年表面投靠韩林儿的“龙凤政权”后,朱元璋一直都以属下的身份自居。即便到了后期,韩林儿已经势弱衰败后,朱元璋依然会命人设立御座隔空叩拜。当时,眼见群臣集体向一把空龙椅行礼,刘基却不以为然。
对于刘基的这次“无礼之举”,朱元璋表面恼怒,内心却十分高兴。很明显,自己的忧虑已经被刘基看在眼里,从此加速了取而代之的步伐。
当陈友谅除掉徐寿辉自立为帝以后,立即联络张士诚准备东西夹击朱元璋。陈友谅兵精粮足,一举就攻破了南京上游的交通枢纽太平,搞得南京城内人心惶惶。据《明史》记载:
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面对陈友谅气势汹汹来攻,朱元璋的文臣武将都一片哗然,有的主张弃城而逃,有的甚至主张投降对方,只有刘基一人沉默不语。待屏退众人后,刘基才出谋划策,希望通过诱敌深入之计打败陈友谅。
情况已经刻不容缓,朱元璋立即安排自己的部将康茂才写信诈降,将陈友谅的水军舰队引至河道狭窄的龙湾一带。结果,随着常遇春和冯胜等人一拥而上,陈友谅才知进入了伏击圈,只得仓惶弃船而逃。
龙湾之战只是刘基的一次小试牛刀,此后他更是奇谋不断,充分发挥了在军事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经天纬地之才。
陈友谅兵败以后,朱元璋迅速收复了太平,在要不要攻打安庆的问题上却陷入了犹豫。他担心,这座军事重镇城坚池深,而且陈友谅驻守十万重兵,怕久攻不下会导致腹背受敌。
在刘基一再坚持下,朱元璋只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攻打安庆,果然损兵折将。据《明史》记载:
自旦及暮不下。
直到此时,刘基才说出自己的真正意图。原来,他劝说朱元璋大张旗鼓去攻打安庆,只是为了迷惑陈友谅,其真正目的是要绕过安庆去向西攻打陈友谅的老巢九江。
陈友谅万万没想到,朱元璋竟敢孤军深入到自己腹地攻击,匆忙之下只得从安庆撤军回援九江。结果,神机妙算的刘基早已经想到这点,朱元璋不仅攻下了九江,还顺带攻下了兵力空虚的安庆。
随着这次此消彼长,朱元璋的军事力量再次得到提升。从此,他不仅在南京站稳了脚跟,还具备了同陈友谅正面抗衡的实力。
1363年,张士诚在元朝的支持下派兵围攻安丰,导致小明王韩林儿已经是危在旦夕。名义上依然隶属于龙凤政权的朱元璋左右为难,救也不对,不救也不对,尽管刘基坚决表示:
汉、吴伺隙,未可动也。
可是,朱元璋为了顾及自己的名声,还是亲率大军前去解围。自然,长期耿耿于怀的陈友谅不会错过这个复仇良机,以六十万的兵力前来攻击朱元璋后背。据《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载家属百官,尽锐攻南昌,飞梯冲车,百道并进。
洪都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南昌,是陈友谅出兵的咽喉要道,此时正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两万人驻守。当六十万对两万,这种巨大的悬殊之下势必无法坚守,谁知奇迹竟然出现了!
面对陈友谅的重兵围攻,朱文正近乎疯子一般死战不退,在死伤大半和粮草断绝的情况下还在苦苦坚持,执着地等待援军到来。八十五天,八十五天!朱文正在支撑八十五天后终于等到了朱元璋的二十万援军,不可思议地取得了“洪都血战”的胜利。
在刘基的建议下,朱元璋立即扼守住了泾江口和南湖嘴,彻底切断了陈友谅的退路。之后又出兵武阳渡,迫使陈友谅亲率主力进入鄱阳湖与自己决战。
不仅如此,刘基还建议朱元璋从陆上出兵,将鄱阳湖周边五个县的粮食全部抢光,待陈友谅粮草耗尽时再出战迎敌。
面对粮草短缺的困境,陈友谅只好主动出击以求速战速决,可朱元璋却严守湖口避而不战。最终,陈友谅在军事占优的情况下被火攻,再现了三国赤壁之战的惨况,本人也被流矢射中头颅而亡。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轻松荡平了他的剩余地盘和人马,真正成为了最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之后,接连消灭了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韩林儿也适时地“意外身亡”,他终于完成了对江南地区的统一。
1367年,朱元璋开始为自己登基称帝做准备,任命徐达为左相国,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任命刘基为太史令。同时,他下令刘基开始制定未来国家的法律和制度。
1368年正月,朱元璋正式登基建立了大明王朝,任命刘基为御史中丞。虽是一介文人,但刘基性格中的那种耿直豪横和嫉恶如仇却甚多,得罪了不少的王公勋贵和基层小吏。据《明史》记载:
令御史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置之法,人惮其严。
世人常把刘基、李善长和徐达比作“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和韩信。可是,在朱元璋心中却并不这样认为,他始终将刘基置于第二等级。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肆封赏开国功臣,将李善长、徐达等六人加封为公爵,食禄四千石,子孙可以世袭爵位;将汤和等二十八人加封为侯爵,食禄三千石,子孙可以世袭爵位;而刘基,只被封为“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子孙不能世袭爵位。
当时,朝中有一个名叫李彬的人担任中书省都事,长期贪污受贿而被刘基抓获。李善长多次出面为李彬说情,可刘基还是不依不饶将他下狱问罪,还判处死刑并在祭坛下问斩以儆效尤。此事过后,“淮西派”和“浙东派”彻底决裂,李善长和刘基也矛盾公开。
为了打击和报复刘基,李善长马不停蹄开始组织党羽上疏弹劾,说在祭坛下杀人是对天地的大不敬,是对皇权的蔑视。据《明史·刘基传》云:
帝归,愬基僇人坛壝下,不敬。诸怨基者亦交谮之。会以旱求言,……帝纳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
心思缜密的刘伯温已经察觉到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很多人都对自己不满,于是借着妻子去世而提出告老还乡,希望能过两天自在的生活。临行前,他还提醒朱元璋宽容执政,提醒他不要在凤阳修建中都,那样将会劳民伤财,惹得朱元璋心中不快。
回到老家后,刘基为自己寻找了一块吉壤。可是,阴谋家胡惟庸却开始借机发难,硬说他选了一块“颇具龙气”的宝地,似有不臣之心。
刘伯温深知这个罪名的严重性,赶紧启程进京谢罪,表示自己绝无任何异心。虽然朱元璋表面上没有处理他,但刘伯温却自此开始长居南京,据《明史》记载:
乃留京,不敢归。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刘伯温的病情更加严重了,终于卧床不起。有传闻说,在朱元璋的默许下,胡惟庸带去御医进行诊治,此后病情非但没有减缓,反而很快辞世了。
胡惟庸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也是“淮西派”的另一位核心人物,与刘伯温始终不和。据说,他在带人诊治刘基前这样试探朱元璋:
诚意伯功勋甚大,但也居功自傲。此次大病,恐怕不能长久。
朱元璋只回复了七个字:
疾病磨人,勿苦之!
有人认为,胡惟庸接受了朱元璋密令才在太医的药方中下毒。也有人认为,朱元璋尽管从来都不喜欢刘基,可也从来都不认为他会谋反,“疾病磨人,勿苦之”的意思是希望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并没能毒害之意。
关于刘伯温的真正死因和真相或许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和朱元璋之间的君臣关系从来就没有真正和谐过,始终存在着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