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价格:贺兰山蝎子的困扰

知识大全 2023-10-18 10:52www.worldometers.cn知识大全
       说起蝎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这是一种古老的节肢动物,距今已有4.35亿年的进化历史,堪称“活化石物种”。蝎子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和蜘蛛是亲戚关系,但出现的时间比蜘蛛更早,在食性上,蝎子也是以蜘蛛为食的猎食性动物!
据维基百科记载,全世界已知的蝎子超过2500种,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洲,在山区、雨林、荒漠、戈壁中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在我国,蝎子凶狠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人们用“蛇蝎心肠”形容一个人心狠手辣,我国古人还将蝎子列为“五毒之首”,地位凌驾于蜈蚣、毒蛇、壁虎和蟾蜍之上。
数千种蝎子不分种类,全部都带有毒性,唯一的区别就是毒性大小不同。但就是这种危险的动物,如今却成了人们的盘中餐,野生种群遭到疯狂捕捉,局部地区的蝎源趋于枯竭,宁夏贺兰山就深受“捕蝎大军”的困扰。
野生蝎子食性广泛,是生态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蝎子带有酸性的蝎毒素,但全球只有25种蝎子能产生对人类致命的毒素,在蝎子家族中的比例不到1%。人们在野外遇到的蝎子,大部分都没有实质性威胁,我国常见的蝎子基本都是低毒蝎。但对蝎子而言,蝎毒素却是捕食过程中的“杀手锏”,足以麻痹大多数猎物。
在自然界,野生蝎子的生态作用相当独特,其捕猎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对农业生产有害的昆虫,尤其是蚱蜢、蟋蟀、白蚁、甲虫、黄蜂、蜘蛛、木虱、小蜈蚣等,部分蝎种还能跨越等级捕食蜥蜴、蛇类和小型哺乳动物。
蝎子可以看作彻底的肉食性动物,捕猎技巧讲究快、狠、准。在捕食时,蝎子先用两条高度特化的螯肢夹持猎物,同时用毒针迅速刺入猎物体内,注入毒液。等到毒素麻痹昆虫后,蝎子再用螯肢慢慢将食物撕开,先吸食汁液,后取食肉体。
像这样的捕猎过程,一只蝎子在一年内可完成数万次,有利于控制林场、农田中的害虫数量和密度,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大有裨益。《宁夏日报》、《中国中医药报》都曾指出,一只蝎子在一年内能吃掉10000只蝗虫等害虫,按这种捕食能力计算,每捕捉100只野生蝎子,相当于间接“增添”了100万只蝗虫等害虫。
蝎子一年捕食1万只蝗虫的数据可能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蝎子在自然界具有稳定生态系统的作用,是捕食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蝎子与蛇虫鼠蚁等物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如果蝎子遭到滥捕,缺少天敌的蝗虫就有更高的几率侵袭农家田地,甚至有可能引发蝗灾。
蝎子的经济价值有多大?贺兰山野生蝎子遭到组团捕捉
蝎子的经济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药用价值,二是食用价值。
我国名贵的中药材中有一种称为“全蝎”或“全虫”的药材,指的就是蝎子完整、干燥的全体,有盐制蝎和清水蝎之分。全蝎的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具体功效为“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兼有防癌、抗癌的功效,因而,民间也将全蝎视为“滋补佳品”。
蝎子的身价因此逐年递增,一路水涨船高。在1980年代,蝎子售价约为几十元/斤,在2007年时,价格增加到200~300元/公斤,2014年涨到860元/公斤左右,2023年初已经高达1330元/公斤。在普通村民看来,捕捉野生蝎子的成本几乎为零,只需要准备蓄电池、水壶、干粮、紫外线电灯即可,但蝎子的利润却十分诱人,忙活一个晚上就能斩获不菲的收入。
宁夏的贺兰山就深受“捕蝎大军”的困扰,当地的捕蝎规模堪称疯狂。贺兰山位于宁夏和内蒙古的交界处,丰富的植被和昆虫资源为蝎子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在每年夏夜,贺兰山区总有大量的村民背着干粮、水壶,手拿着紫外线照射灯潜入贺兰山腹地,从山脚到山坡一路搜索。为获取高产量,周边的村民还总结出了多种捕蝎技巧。
常见的方法是在每天晚上8~9点,用紫外线灯具照射蝎子,此时的蝎子比较活跃,爬出巢穴外积极觅食。由于蝎子的角质层中含有荧光化学物质,暴露在特定波长的紫外线中就会激发出蓝绿色,在暗夜环境中十分醒目。蝎子见到强光后便停止爬行,此时捉蝎人就用筷子或镊子将其夹放到罐中。也有人用诱捕的方式捕蝎,在夜间点上香油灯,在蝎子栖息地周边来回走动,闻到香油气味的蝎子马上爬出巢穴,这正中捕蝎人的圈套。
部分捕蝎人几乎通宵达旦,整夜在贺兰山洪积扇到自然保护区的东面沿线捕捉蝎子,有经验者每晚能捕获200~300只活蝎。一只蝎子的体重按2~3g计算,一晚的收成就有400~900g,单日可收入数百元。负责收购活蝎的中间商则在各个路口设置收购点,据称日收购量多达1~2吨,集中包装后再运输到广东等南方地区,消耗速度惊人。
野生蝎子的繁殖有多难?
我国有丰富的野生蝎资源,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安徽等省均是主要的野生蝎产地。在国内,野生蝎的品种主要有东亚钳蝎、东全蝎、辽克尔蝎、山蝎、十条腿蝎等10余种,产量最多的是河南、河北两省。山东省的蝎源也很丰富,但因捕捉过度,现已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成为了新晋的捕蝎地,产量陆续补进,但仍难满足实际需求。
据统计,全球每年的蝎子需求量在5000吨左右,实际的生产能力只有400吨/年左右,我国的年产量约为1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5%。限制蝎子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蝎子的繁殖能力低下,育成周期太长。
野生的蝎子属于冷血动物,生长期会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有研究显示,蝎子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5~38℃,一旦气温低于7℃,野生蝎就停止进食并进入休眠状态。在一年中,蝎子的活跃期是从4月到10月,只有7个月左右,性腺发育缓慢,一般需要26个月左右才能成熟。
蝎子在繁殖前会表现出求偶的行为,雄蝎在产前的5~6月寻找雌蝎,雌雄配对后在僻静的场所完成交配,雌蝎接收精子后可储存3~5年,此后不需交配就能繁殖。
7~8月是雌蝎集中产仔的时期,一年只生产一次,但蝎子的繁殖属于卵胎生和胎生类型,仔蝎是从母体的腹中直接产出,因而产仔数量有限,最少的只有3只,最多也不过100只左右。以东亚钳蝎为例,雌蝎每胎只产15~35只幼崽,这些幼崽最快在出生后的第3年具备繁殖能力,成年之前很可能被蚂蚁、老鼠、猫鼬等天敌捕食。
此外,幼蝎需要通过5次蜕皮才能长到成年,每次蜕皮都是一次生存挑战。据观察,蜕皮期的蝎子身体虚弱,存在因蜕皮不成功而死亡的现象,每次蜕皮的死亡率按20%计算,一只幼蝎在第四年秋季参与繁殖的机会只有32.7%。再加上敌害、环境的影响,蝎子的增殖效率就更凄惨了,这意味着繁殖群体被破坏后很难恢复。
暴利之下隐藏危机,人工养蝎两全其美
参与捕捉蝎子的人员众多,不仅会导致野生蝎的资源衰退,破坏生自然生态链,还容易引发各种灾难,比如:部分捕蝎人在夜间抽烟,乱扔烟头,曾多次在贺兰山引发一般性的森林火灾。据宁夏当地的捕蝎人介绍,每天晚上8点过后,周边好几个村的人一起骑车上山,车队规模庞大,考虑到夜间山路颠簸,道路崎岖,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不过,发展人工养殖倒是保护野生蝎子的好路子。在我国,蝎子的价格常年居高不下,前景广阔,养殖不愁销路;蝎子养殖还是国家“星火计划”的免税项目,参与养蝎可免征所得税,是国家鼓励的养殖项目。但蝎子的养殖门槛较高,技术难度大,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国内的养蝎者众多,但成功者凤毛麟角,以至于有不少人认为蝎子养殖就是一场“骗局”。
从生态、生理的科学角度看,蝎子的生殖方式、蜕皮特性、休眠习性、残食行为都决定了养殖的难度。为改善养殖效果,有必要在资源产地加强对东亚钳蝎等经济品种的生态学、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加强营养标准、诱食剂、蜕皮促进剂、维生素、含硫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添加剂的应用研究,提高蝎子的成活率,降低风险与成本。
只有做到技术和经济上都可行,我国的蝎子养殖业才能真正进入繁荣期,进而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