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老酒馆(《老酒馆》陈怀海为什么不许贺义堂
脑子灵活的贺义堂,时不时就想出一些新鲜的想法,不巧的是,与陈怀海坚守的规矩背道而驰。
在筹备新酒楼的时候,贺义堂老是打酒架上存酒的主意,他觉得酒架上的酒坛,搬到新家太占地方,毕竟有很多酒坛根本没装多少酒。而且有的主人都不来了,还有的已经去世了,留着不吉利。为此,他还想过借用存酒的招数,用来应急,这样一举两得,空酒坛就没有搬过去的必要了。
贺义堂在乎的是生意,陈怀海更看重人情。动与不动酒架上的存酒,本来是个小事,为什么像专门给贺义堂立的规矩呢?因为他是个没有立场、不懂经营之道的人,必须和他说明白,他才不钻牛角尖。
反过来想想,陈怀海为什么不许贺义堂动酒架上的存酒呢?
存酒象征着友谊,以此祈祷朋友平平安安
存酒的做法,是为劫富济贫的金小手开创的,给他存着,他不来,没人敢动。之后为了掩护金小手,店里就流行喝不完的酒存在酒架上。回头客有了,人情味也有了。陈怀海把这些存酒,都当朋友了,哪怕等来冤魂野鬼也得敬着,留个念想。
存酒是老酒馆的规矩,非酒主人不可动
自从陈怀海提前关门,把老顾客老二两惹伤心之后,他惭愧不已。用“酒等人”的方式,表明他听懂了老二两的话,得有店里的规矩。陈怀海经常和存酒说话,看来他把老白头的话也听进去了,“别拿喝酒说事,得和酒说说话”。
虽然以老二两和老白头的身份,存酒和他们无关,但却聚集了前辈的智慧。既然陈怀海要留着它们,可见他开酒馆的初心没变。不信鬼不信邪,只信人。新店还是叫山东老酒馆,只要在一天,哪怕存酒只剩一滴,也给客人留着,这是规矩。每当看着存酒,就能督促陈怀海,保持老酒馆的人味儿正,以及“好人好酒好菜”这三大宗旨。
所以,陈怀海为什么把存酒搬到新家去,也就迎刃而解了。
陈怀海当初淘金,赚来的沙金已经够多了,他来到大连开酒馆,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而是安稳下来过日子,等他老婆和孩子。他不是个见异思迁的男人,更不介意把这些存酒,带到新家去。这个做法,就代表了他坚定的内心。
那么问题来了,他选择过踏实日子,为什么还要开大酒楼呢?这和他的爱国情怀有关,他答应过金小手,配合他杀日本鬼子。这里就是情报聚集地,也是掩护英雄的地方。存酒的主人,基本都是他看重的人,攒下的是交情,将来都能派上用场。把存酒搬到新家,和布置客房是一个意思,容纳志同道合之人。
就像看破不说破的高先生,那坛酒明明是假酒,要不是存着,当作礼物送给陈怀海。陈怀海可能永远不知百密一疏的可怕性。如果真按贺义堂的建议,拿给别的客人喝,这店早就臭大街了。守规矩有守规矩的好处,类似的还有一些酒主人,也间接教给陈怀海许多,因此他不敢辜负好意。
陈怀海把存酒搬到新家,心里也踏实。虽然占了两张桌的地方,但是求了个四平八稳。楼上四张桌,楼下八张桌,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包括他开业时,讲的故事:“抗金元宝的地主,被洪水困住,花钱买不来饼子,活活饿死”。提醒自己走了顺字,更得谨慎,不能沾上“愚蠢”。也是在告诉客人,老酒馆还是原滋原味的老酒馆。
陈怀海不让贺义堂动存酒,还把它们搬到新家,更是为了呈现仪式感。如果过于商业化,那些穷苦人就不敢进来了,而陈怀海为他们准备的客房也就没意义了。同样,没有老顾客的一席之地,他们更没必要为了喝二两酒去酒楼。贺义堂希望用仗义的方式,带给客人归属感。他对自家兄弟也是如此,两次开业,都亲自一个一个地发红包,人不在,红包等人。
掌柜的挺讲究的,在意的点总是很特别。比如:贺义堂当初在满菜馆门头上挂镜子,老酒馆的人都不乐意了,陈怀海却说他不是故意恶心人,本性不坏,反而欣赏他的直率。初到好汉街,就被诈尸讹钱,陈怀海倒觉得此地风水好,有戏看,就在这儿开酒馆。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开业不需要动静,连鞭炮都不用。由此可见,他坚持把存酒搬到新家,还真不是什么稀罕事。
尽管贺义堂,打存酒的主意,显得不够人情味。但他还算比较听话的,吃一堑长一智,在开业不许闹动静这个规矩下,心思用得巧妙。
那副对联,写得实在又点题,把陈怀海的名字都加进去了。
好菜不怕晚 吃吧
好酒不嫌多 喝吧
酒怀四海
这有点像王耀武的风格,在《特赦1959》中,毛主席都夸他写得生动有趣,堪称千古名联。
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
先出去后出去先后出去
全都来了
贺义堂呆在陈怀海身边,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不太靠谱,但足够可爱。陈怀海的仁义、格局,的确有感染力。
感谢阅读,期待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