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佩妮 怎样(如何评价戴佩妮新专辑《被动的观众
关于戴佩妮的新专辑,呈现的竟然是现在这个样子,应该有很多人都会猜错。
毕竟,以乐坛的氛围和趋势来讲,像戴佩妮这个级别的歌手,越往后走就一定会在音乐形态上更成熟,也会去实验和挑战更多新的元素,真正体现出音乐玩家玩音乐的状态。
但戴佩妮的这张新专辑《被动的观众》却不是这样的。这张专辑在旋律上足够动听,这张专辑在表达上又足够诚挚,而这张专辑在音乐技术的体现上,更像是无招胜有招,朴实却饱满,音乐与文本恰到好处的同步,也让专辑符合了小而美的特征。
《被动的观众》专辑在创作上行云流水,以情绪作为主线,并在这个基调上延伸出旋律,而旋律又反过来激活情绪,音乐和灵魂也就在彼此的互动和对话间,真诚又有灵气。
这样以直觉出发的创作方式,很多时候都只是大量出现在唱作音乐人的事业前半程,因为随着音乐人的成熟甚至是世故,一方面他们总是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层面的开拓,另一方面也确实很难再激发那种简单直接的触感。
也恰恰是因为戴佩妮在《被动的观众》这张专辑里,于创作端所表现的从容、自在和真诚,让这张专辑甚至有种回归戴佩妮出道前几张作品的听感,那样的纯粹,那样的真诚。尤其对于戴佩妮的老歌迷来讲,在彼此已经长大的当下,竟然又能邂逅原来一直纠结、赤诚、率真和感性的自己,真是足以泪奔了。
因为在《被动的观众》这张专辑里,戴佩妮的表现实在太自由自在了,像《随风所欲》的旋律真的让人可以听到风,那些起伏摇摆、捉摸不定的旋律,如影随形、无拘无束,是“随风所欲”,也是随心所欲。
专辑同名曲《被动的观众》,叙述的长句、叹息的咽音,旋律的线条变幻莫测却又引人入胜,还有忽轻忽重却拿捏得恰到好处的长句处理,还真是体现出更动态的抓心效果,而且听得让人为歌中的人揪心。
而这张专辑在旋律层面,最奇妙的一件事就在于,它显然并非一张芭乐唱片,但戴佩妮的旋律天赋,却让这些极具个人烙印的作品,同样表现的流畅悦耳、婉转动听。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证明了芭乐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也并不是只有口水旋律才叫芭乐,芭乐同样可以是分等级和段位的。
那些内心独白,能够通过唱作者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表达,依然还能够觉得好听,就是高级的芭乐。
甚至我有预感,这张专辑里的《随风所欲》、《被动的观众》、《背信者》和《后果自负》等歌曲,很有可能成为接下来几年,很多女歌手在音综节目里会选唱的作品,以体现出那种高级的感性,以及个性的好听。
与此同时,《被动的观众》因为十二首作品比较一致的旋律水准,因此也让爱戴佩妮、爱这种表达的人,很难对这张专辑做出“切歌”的行为。而这种忘了“切歌”,恰恰也说明这张专辑的迷人和成功之处。
在音乐上,作为戴佩妮的个人专辑,《被动的观众》必然和“佛跳墙”的使命完全不同,要是一个歌手在个人和乐团两个分身的专辑中,难以体现出个体和集体的差异,那么这样的分身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这次《被动的观众》在我看来,其音乐的主体结构,还是以民谣线条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作品旋律本身的流畅性,以及纯粹且充满张力的那种质感。
但《被动的观众》绝非一张简洁但单调的专辑,因为在创作基础之上,戴佩妮同样邀请了黄中岳、Mac Chew、Martin Tang、黄韵仁、Jamie Wilson、黄宣铭、蔡巽洋、吴贞仪、和徐靖等各种风格的音乐人合作,所以整张专辑的音乐听起来,也是在同一种调性上,又有着千变万化的效果。就像是视觉体验丰富的黑白照片,简约但不简单、朴实但又有华彩。
尤其是这种听觉的多样化,并非建立在某些音乐风格去套编曲,而是基于作品本身的打磨和创造,比如《被动的观众》里的电吉他,就像是那个“被动的观众”的塑像,“不痒不痛”的隐忍,听起来孤独又孤清。
《闹剧》里的氛围音效,由突出并贴合了那种“闹剧”感,《三四点了还没睡》里魔幻的吹奏乐,怪异中又充满着魔力,很符合作品主题那些族群,在这个时间节点时的心灵反应。《后果自负》里的那些电子杂音效果,则不仅让音乐听起来不套路、不乏味,还能增强作品那种心情沮丧的效果。
《密室逃脱》则用迷幻的吉他筑墙,最终又能过人声与乐器的拉扯,体现那种挣扎后的逃脱。从这首歌其实也可以看到,戴佩妮个人的专辑,即使是玩摇滚风格,也并非那种Band Sound,而更像是Singer Sound,依然是以人声和情绪为主导,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声场。
最后想说的是,《被动的观众》是一张能够让很多人可以共情的专辑,而这种共情,主要是来自于“消极”。
《被动的观众》很像是这几年的戴佩妮,在特殊时期的某种情绪反馈。她呈现伤疤,也表现伤痛,将那些痛点一一呈现、毫不保留。但恰恰是这样的真实,反而让专辑有了一种反向的治愈效果。毕竟,这几年真实的你我,在情绪层面过得都不算太好,伤心人遇伤心人,是很容易产生奔溃式共鸣的。
比如《三四点了还没睡》,不仅在专辑上线后,就成了社交平台分享率极高的单曲,也会成为未来凌晨三四点朋友圈的主题曲,因为“生理变卦”的人们,在这首歌曲里找到了共鸣点。
因为直面消极,反而化险为夷,这恰恰成了《被动的观众》这张专辑,特别让人喜欢的原因。更何况,专辑最后还有《我向往》、《有何不可》这样的出口,一段伤痛的历程,最终换来一些希望,也算在音乐里得到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