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隋朝为什么设立三省六部制)
谢邀,严格来讲,那个叫“五省六曹(部)制”,唐朝削减成三省六部制。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中国古代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君权和相权的博弈的结果。
隋朝结束汉末魏晋南北朝的四百年战乱,统一天下,总结前代朝代更迭频繁的经验,相权太重,威胁皇权了。
于是隋朝建立,分割相权,把独相制改成群相制,这样某一个人拥有的权力,不足以威胁皇权。
北宋建立后,再度分割相权,把宰相的军权分割出来,给枢密院,把宰相的财政所分割出来,成立户部、盐铁、度支三司,行政权也分割了,给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相,
所以,北宋以后,就不再有权臣了,
总体来说,相权是不断的下降的,隋朝以前独相制,隋朝开始群相制,就是为了削弱相权权。
由于相权太重,从汉武帝开始出现内朝,用自己的秘书做宰相,也就是尚书台,但是到了后来,尚书台制度化了,成了实际宰相,也威胁皇权了。
于是又用自己的新的秘书,取代已经宰相化的旧秘书,也就是中书令,
中书令后来又成了实际宰相,又用自己新的秘书,门下省的侍中,成了新的宰相,不出意外,侍中也威胁皇权。
到了隋朝,把以前所有的秘书,一起做宰相,
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台的尚书令,以前都是皇帝的秘书,现在成了三省长官。
在古代,带“中”字的官衔,都是皇宫里的官,皇帝身边的人,叫做中官,后来延伸为太监的意思,实际上,东汉以后,都是太监。
比如侍中、中书令、中常侍,所以从称谓看,三省长官,以前就都是宦官,都是皇帝的秘书,
三国魏文帝时,苏则荣升侍中 ,他的朋友吉茂嘲笑他说“仕进不止,执虎子”(虎子:帝王使用的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