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者电影(如何评价电影《潜行者》)
我很好奇,《潜行者》40年前公映的情况,有多少观众去看,有没有引起媒体热议。(票房不考虑,苏联的电影票价一直很低。按苏联后期的票价工资比,假定我们现在的平均工资是4000元到5000元,那么其票价相当于今天的六七元人民币。)在整体文化素质比较高的苏联观众中,也许有许多《潜行者》拥趸。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科幻名作《潜行者》,延续了《飞向太空》的晦涩、慢节奏以及神经兮兮,且更令人费解。有人说,《安德烈·卢布廖夫》与《潜行者》并列为塔可夫斯基最难懂的电影。这是怎么得出的结论?《安德烈·卢布廖夫》好歹是部传记,《潜行者》算是讲了个什么故事?它的故事性比《飞向太空》还弱,它对科幻外皮的态度比《飞向太空》还随意。真的,别把《潜行者》当科幻片看,它对科幻就像对一张卫生纸,扯来擤过鼻涕就扔了。真是“擤鼻涕”,《潜行者》从头到尾都是脏乎乎、水唧唧。我一直在担心,从恣肆的污水中,突然冒出什么受不了的东西。这点上,塔可夫斯基比好莱坞那帮货厚道许多,他拍片从不一惊一乍吓人和恶心人。
尽管,表象很不同,实质,《潜行者》和《飞向太空》都是打着科幻幌子的心理戏,甚至,可以看作姐妹篇。在掰扯《飞向太空》时,我引入自我与本我的概念,《潜行者》更进一步,试图探索超我领域。(从某百科复制一段,注: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自我、 超我。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追求完善的境界。)在精神层面上,《潜行者》较《飞向太空》迈进一大步,《飞向太空》尚有第三人称角色,《潜行者》里所有的角色都是“我”的分身,多面一体,全部指向“我”的内心。
现实中,我们或有这样的体验,当感觉心灵蒙尘,会希望一道拨云见日的灵光。灵光,哪里寻找?或求之于外,访大师、览经典、饮鸡汤;或反躬于内,“狠斗私字一闪念”。《潜行者》是在灵魂深处的折腾,最后在似乎超我的门槛上停了下来,畏惧、挣扎、退缩,只有看着门内粼光闪闪,一股油污状液体又吞噬粼光。
第三段起,是我的胡思乱想。看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最大乐趣是胡思乱想。自己胡思乱想完再去网上看别人的胡思乱想,批一句,胡扯。我很好奇,那些看《潜行者》看嗨的人,嗨在哪里?也真想求助一位明白人,借我一道真正看明白《潜行者》的灵光。
最后,说说,那么不好看的电影,为什么要看?因为,《潜行者》是神导作品、评分高,好奇苏联的科幻片,还有,看过胡思乱想一番写下这篇不失为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