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大众、巴斯夫等巨头随行_国际新闻

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大众、巴斯夫等巨头随行

国际新闻 2022-11-08 08:02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中德双边关系继续发展。这是朔尔茨就任德国总理以来首次访华,在2011至2018年担任汉堡市市长期间,朔尔茨也曾到访中国。此前,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更是在执政的16年间12次访华。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向记者表示:“在来自德国内部、欧盟以及美国方面的压力之下,朔尔茨依然有魄力进行此次访问,应该说,阻力越大,访问的意义也越大。朔尔茨通过此次访华表明其在对华政策上的(积极)态度,也表明他希望维护以及进一步加强中德间的合作。对于中德、中欧关系,乃至全球变局下的世界发展,这都是一种努力。”
  与朔尔茨一起来华的,还有一支商业代表团,由巴斯夫集团、瓦克化学集团、宝马集团、大众集团、默克集团、拜耳集团、拜恩泰科(BionNTech)公司、德意志银行、GeoClimaDesign、西门子、喜宝集团、阿迪达斯的企业高管组成,行业覆盖化工、汽车、医药生物科技、金融、能源、制造、食品、运动用品领域。
  郑春荣向记者表示:“报名的有100多家,最后到访的有12家,(选择)比较精炼,但大部分都属于德国的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中国深耕多年,投资布局了诸多生产基地,中国市场收益可观。在外部环境复杂的情况下,这些大型集团中的大多数都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的投资。这类企业的到访,表明其继续看好中国市场,愿意继续与中国加强合作,基于对于我们市场后续的高水平开放的预期,希望能够搭上这一东风。”
  值得注意的是,除传统制造业巨头之外,随行的也有节能环保领域的代表企业GeoClima Design。受访专家认为,这显示出中德的合作领域正在拓宽。“除了汽车、化工等传统领域的合作,中德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化等领域的合作值得期待。以新能源为例,欧洲如今身处能源危机之中,正在加速能源转型,我国也正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两国的绿色合作潜力有望进一步挖掘。”郑春荣指出。
  今年1-9月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增长114.3%
  巨头+新锐,化工+汽车+金融......随行德企分量十足。
  德国企业与中国的缘分可追溯至多年以前。1872年,西门子向中国提供了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这成为了西门子在中国开展经营活动的开端;1882年,拜耳公司首次进入中国市场;1991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这是由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和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成为了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生产企业;1992年,巴斯夫在中国的第一座装置在南京建成投产......
  经过多年发展,截至2021年底,已有约5000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发展,行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化工、汽车、电子电气等领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国际商务与经济合作学系主任王健向记者表示:“在生产制造以及传统工业方面,德国可以说引领着本国和欧洲的经济增长,访华随行团中也多是传统的(制造、化工)企业。可以说,这些企业与中国制造业之间有比较好的互补效应:中国需要进口德国的设备和产品,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也需要与德国企业进行合作,而中国的大市场也让这些德企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潜力。”
  进入2022年,在全球供应链生变、不确定性增加的挑战下,德国企业尤其是巨头们依然对中国市场展现出信心。今年9月,巴斯夫在广东湛江投资的一体化基地项目启动首套装置投产,该项目总投资大约100亿欧元,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同月,默克在中国的首个OLED材料生产基地正式落成并投入运营;6月,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在长春市开工,该项目将建设全新电动汽车工厂,是奥迪在华首个专门生产纯电动车型的生产基地......
  从数据来看,德国对华投资保持着令人瞩目的增长速度。据商务部,今年1-9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037.6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5.6%,其中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增长114.3%(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受访专家们一致认为,德国对中国的投资动力既来自于中国稳定的市场需求,也来自于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看好。
  合作新潜力:能源转型与数字经济
  如今西门子、大众等企业品牌在中国已是耳熟能详,但值得注意的是,龙头企业之外,德国还有许多“隐形冠军”,即在某一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且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中小企业。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德国“隐形冠军”的数量增长了五分之一至近1600家,占全球约3400家的近一半。
  这些企业也是中德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今年8月,“隐形冠军”之父、德国著名管理学者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德国的“隐形冠军”已经在中国立足,在中国有超过2000家工厂,与中企开展了紧密合作。王健指出,这类企业没有在随行团中充分显现,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他还提及,在过去7年中,超过300家德国企业被中企收购,其中大约50家为“隐形冠军”。现在很多德企实际被中企持有,但以德国品牌运营,这种模式也运行得不错。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合作互补,中德合作的产业方向有哪些延伸?GeoClimaDesign的随行或是一个讯号。据了解,这是一家从事节能环保领域的企业,应用节能技术为建筑提供供暖和制冷系统。
  当前,中德两国都走在能源转型的路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成玉向记者表示,“欧洲能源危机之中,德国将加速可再生能源转型放在重要位置,而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风电、光伏等都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产能优势,我认为这不仅是中德,同时也是中欧未来合作的一个新方向。”
  此外,两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空间同样广阔。2013年,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这是一项旨在将信息通信技术同传统制造技术进行深度结合的发展战略;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也强调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2015年10月,默克尔访华时,中德两国宣布,将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共同推动新工业革命和业态。
  王健表示,“在数字经济领域,我国与德国的合作聚焦于产品和生产技术的转型升级,即产业数字化。这是德国的发展方向与优势所在,同时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同样的目标驱使之下,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值得期待。”
  政策面也在继续吹暖风,2022年10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开发布了《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修订的其中一个变化是,持续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继续将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加快促进技术迭代升级。
  中国连续6年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近来,伴随着国际各种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政治场域内出现了“脱钩断链”的声音,两国的一些投资合作也遇到一定阻挠。
  但从数据来看,中德两国的贸易合作十分紧密。自2016年起,中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德两国全年贸易额达2454亿欧元,增长15.1%。“尽管中德经贸合作面临着一些杂音,但是,事实表明,中德经贸关系的压舱石作用依然明显,韧性依然强劲”,郑春荣强调。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4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与德国总理朔尔茨共同会见中德经济界代表,听取他们就进一步深化中德经贸合作的建议,并座谈交流。中德两国近30位企业家出席。
  李克强表示,中德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互为重要合作伙伴,两国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双方经贸联系切不开、割不断,早已深度融合,是不可能“脱钩”的。经贸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企业的生产经营合作。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复杂局面,市场主体之间的经贸往来对支撑两国各自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方愿同德方共同做大合作“蛋糕”,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支持两国企业开展合作,在合作中共同成长。这不仅有利于两国,也有利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
  王健向记者表示,在全球市场转型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竞争优势以及合作伙伴,这与彼此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发展路径直接相关。中德的贸易往来背后,也是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和共同的发展路径和愿景,这给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王健看来,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只要有稳定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以及逐渐改善的营商环境,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只会深化发展。当前经济环境复杂,欧洲能源危机爆发,欧洲和全球经济都相对低迷。德国与中国的合作,特别是在传统产业和行业的伙伴关系,相信能给两国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杨成玉也向记者表示,在如今逆全球化抬头、供应链中断的压力下,中德的经贸合作稳中有升,这印证了中德之间的产业互补,也证明了中国市场对于德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新形势下的中德贸易,需要克服一些杂音,保持相向而行、互利共赢的发展势头,站在务实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平稳发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