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右翼排外势力合流_国际新闻

德国右翼排外势力合流

国际新闻 2022-11-22 21:09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议会中第三大党—— “选项党”(AfD),日前高票通过了一项决议,解除了本党党员参加民间排外势力“培己大”联盟(Pegida-Bündnis)集会游行活动的禁令。党内许多极端右翼人士为此弹冠相庆,称该决定为“里程碑”。

忙于报道组阁困局的德国舆论,只以很小篇幅对此作了报道,但这其实是德国极右政党和极右运动的首次公开合流,不可小觑。从此,坐于“高堂”(联邦议会)的“选项党”与流于“江湖”(民间运动)的“培己大”将不再避讳彼此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终于撕掉了那块至今为止裹在两者之间的“遮羞布”。

那么,“Pegida”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对德国社会的影响究竟何在?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先从解析这场运动的名称入手。

“PEGIDA”的全称是“Patriotische Europäer gegen die Islamisierung des Abendlandes”,直译过来叫做“爱国的欧洲人反对西方伊斯兰化”。先不说它的头两个字有些不伦不类(欧洲非统一国家,何谈爱国?),即便这里所指的是热爱本国的欧洲人,那此处的“欧洲人”所指何人呢?是指全体持有欧洲国家护照的人?还是宗教意义上的犹太教-基督教信众?还是人种意义上的欧洲人?

“PEGIDA”名称的后半部分为“反对西方伊斯兰化”,这么一看,前面的那些疑惑就迎刃而解了。很明显,这里的“欧洲人”并非指全体持有欧洲国家护照的公民,而是宗教、人种和政治意义上的“欧洲人”。另外,“爱国的欧洲人”这个说法带有明显的心理暗示,即,你若热爱欧洲,就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正在经历的伊斯兰化;你若反对西方的伊斯兰化,就是热爱欧洲的一种表现。

由此可见,“PEGIDA”的名称对保护和排斥的对象有着明显的界定,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它是一场带有明显“排外”倾向的群众运动。但是,二战后,“排外”意识和言行受到普遍的谴责和唾弃,所以,“PEGIDA”的组织者试图用“爱国”这个标签来给自己戴上光环,使运动明显的“排外”基调合理化。

PEGIDA游行

还有,“PEGIDA”名称中“西方”这个词使用的是一个古旧概念“Abendland”(日落之地),与之相对应的是“Morgenland”(日出之地)。古代和中世纪,欧洲被视为地球最西端,它覆盖现在的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伊比利亚半岛,而希腊东正教、伊斯兰教以及东方诸邦均属 “Morgenland”。

后来,这个概念被渐渐演变成“西方世界”,也就是指具有相同信仰基础(犹太教-基督教)和政治体系(自由民主)的国家和地区。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肃杀氛围里,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出版了著名的《西方的没落》)(“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一书,他特别用“日落之地”(Abendland)来表示“西方”,正是为了表达“没落”的意思。

东德地区为何容易成为“排外”的温床?

那么,这场“排外”草根运动的始发地为何不在如科隆那样穆斯林居住比较集中的德国西部城市,而是在穆斯林比例很小的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城市呢?为何排外的暴力事件在原东德地区频发?为何新纳粹组织在那里更为活跃呢?

据笔者的分析,这里有两个原因至关重要:

(一)二战结束后,西德和东德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西德创造的“经济奇迹”中,也有“客籍工人”(Gastarbeiter)做出的贡献,而这些外籍人员中有很大部分来自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他们的居留限制被解除后,家属纷纷来到西德落户,成为这里的公民。西德是民主国家,公民进出自由,外出也很普遍,见过外面世界的原住民对外国人的包容性相对也要大些。

东德在战后也存在劳动力紧缺问题,所以,建国之后从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引进过类似西德“客籍工人”这样的外籍劳动力,他们被称作“合同工”(Vertragsarbeiter)。根据来源地的不同,他们获得的居留期限为两年至六年不等,之后必须返回原籍,家属过来团聚是不可能的。

东德当时实行的也是“单位所有制”,这些外籍工人统统被安排在所在工厂的宿舍里居住,与当地社会的交集不多。他们的来源国是清一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伊斯兰信仰沾边最多的也就是当时的也门民主共和国。因此,与这些外籍“合同工”有关的宗教因素比较淡化。

东德当时的体制突出的是“意识形态”和“阶级观念”,宗教和文化的冲突基本可以淡化到忽略不计的程度,所以,东德人对伊斯兰教可以说完全没有“免疫力”。

(二)两德统一后,基础积弱和发展缓慢的东德地区社会一度矛盾层出不穷。虽然一部分人在西德地区获得了新生,但大部分原住民感到自己沦落成二等公民,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前途的担忧使他们开始怀旧,进而把沮丧和低落的情绪发泄到更弱的“弱势群体”——外国人身上。

而生活在那里的外国人因为人数较少,难以形成群体,势单力薄,所以容易成为右翼势力攻击的目标。那时,东德人涉及政府的言行需要谨言慎行,在“排外”方面需要忌惮的并不多,舆论对极右思潮也没有形成有效的“防火墙”。

统一后,各政党为了拉选票,争取所谓的“民意”,对极右势力抵制不力,甚至还有所迎合。譬如,针对“PEGIDA”的政治诉求,当时的总统伍尔夫(Christian Wulff)明确表示“伊斯兰属于德国”,但同属“基民盟”的萨克森州长缇利希(Tillich)就公开唱反调,认为“伊斯兰不属于萨克森”。

听话要听音,当年东德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时候曾高喊“我们是人民”(Wir sind das Volk),那是针对当时体制而言的。如今,“PEGIDA”在游行示威时也经常打出了这个标语,其语境却发生了微妙和危险的变化,这里的“人民”正在悄然变成“主人”。言外之意就是:我们是主人,你们是外人。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