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合作升温 “中国课”成德国商界新时尚
之声电台网站4月23日发表了题为“做生意前先上节‘中国课’”的文章,内容如下:
随着中德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热”在海外的悄然兴起,很多介绍中国文化、民俗风情和为人处世之道的“中国课”在德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受到不少商界人士的追捧。
“我们公司5月份将在香港设立一个分部,并外派一名员工过去,”一家公司的负责人米夏埃尔·艾泽曼说。他曾与其他几 名员工一起上过几节“中国课”,“我们学了一些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的知识,还得到一些关于中国人不同处世方法的介绍”。通过短短四节课的学习,德国博朗公司,中国德国,德国音乐学院,德国坦克声卡,德国小甘菊,德国骆驼,艾泽曼认 为自己有所收获:“这几节课应该算是入门课了。虽然只有一些基础知识,但还是有帮助的。其实应该更长些,但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希望这些基础训练能让我们 的员工有所准备。”
很多第一次到中国的德国人,难免会受到一些异域文化的冲击———“想到中国,就会想到有很多人”、“在饭店的菜单上 竟然找不到米饭”、“在中国,有些楼没有第四或十四层”、“我用手势比划,想要两瓶啤酒,服务员却拿来了八瓶(德国手势中的二与中国的八相同)”、“在中 国我就像个文盲,完全看不懂路边的标牌,认识的只有火车站”。这些情景与电影《迷失东京》里鲍勃的经历还真有些大同小异:好奇又困惑,想说又不知该从何说 起。
来自乌尔姆大学的教授京特·克洛茨就为这些临阵慌了手脚的德国人开了一剂良方——“中国课”。娶了一位中国太太的他 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与中国的接触,虽然谈不上了如指掌,但却也深谙中国人的处事之道。他教授“中国课”已有六个年头,并得到了德国工商业联合会的认 证。他说:“我们的主题是‘理解中国’。我们尝试去解释中国人是怎么想的以及为什么会这么想。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欧洲人肯定有所不同。我们还尽量使学生避免 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错误。”
据克洛茨介绍,参加“中国课”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与中国有贸易合作的大公司,还有一些即将去中国工作的工程师们。也有一些和中国有过接触的人,回到德国一段时间后在课堂上说:“啊,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失败了,因为我猜错了合作方的心思。”
在德国,提供“中国课”的已不止克洛茨一人,很多类似“中国专家”、“中国咨询”的公司都瞄准了那些即将去中国,又 害怕“迷失在中国”的生意人。课程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从历史文化、人文交流到经济市场、贸易合作,就连对中国人来说都比较敏感的“关系”也被列举了出来, 并配有生动的解释。
对于德国人来说,中国人也许是神秘而又未知的。“中国课”就为想要了解中国的德国人提供了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