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未来不在大西洋,而在中国
国际新闻 2022-11-22 21:16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原题:贾晋京:的未来不在大西洋,而在中国 7月6日起,默克尔开启七次访华行程,堪称高频;此访以成都为首站,第二天才到北京,可谓特别。高频而特别的安排,暗藏何种深意?
这需要从德国的特点说起。
1735年的德国
正如谈论中国不能不讲中国历史一样,谈论德国也必须先从历史入手。今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时,默克尔曾以一幅1735年时由“德国人”绘制的中国地图相赠,由于这幅地图采用了近代制图技术,线条精确,但并未明确画出新疆西藏等地,一时间引起舆论热议,纷纷发问“德国人什么居心?”当时的各类分析多从1735年时的中国历史入手,不过这些分析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方式多数根植于中国文化,恐非德国人所能理解。实际上,从1735年时“德国”的状况入手,更能揭示其中可能的蕴意。
1735年,在现今德国这片土地上,“德国”这个国家还不存在,存在的是一个地理范围“德意志兰”——这只是一种地理称呼,好比今人说“欧洲中部地区”,只是一种泛指。当时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是早已名存实亡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名称和实实在在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骑士领地等各类政权实体——姑且泛称邦国,据说有三四百个,也有人估计达一千几百个。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并无统一的民族和语言。邦国之间互相攻伐,数量总在改变,领土边界也不确定。这样的历史图景其实是欧洲历史上的常态。笔者手头没有能快速描摹当时“德国人民”概貌的数据,但有个法国数据可资参照——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只有约半数的法国人能够使用一些可划分为“法语”的语言,至于能够“比较好地”说法语的人,则只占当时法国人口的12%-13%。实际上今日所说的,其形成要比法语晚得多,第一部字典1781年才出现,而统一各种方言使之成为的过程更要晚到19世纪末。
“德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出现,跟德意志民族以及德语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这是德国崛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主权国家”这个近现代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被认为是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开端,而其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大体上就是现在德国这片区域。
把德国与东方国家分开
德国崛起以及民族形成时期,英、法早已崛起并成为大国,这就意味着其西部邻居骨子里不会愿意看到德国兴起。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德国与其西部邻居之间,实际上是先前历史上历次战争的延续——包括三十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七皇之战、普法战争等大小百余战。
从资本主义形成起到当代,世界主导国家都是海权国家。而德国的地理位置却使其难以入海。仅有的沿海地区在北部,但日德兰半岛和斯卡格拉克海峡却是德国进入大西洋的天然阻碍。这就使得德国历史上寻求发展出路,要么向西硬磕,要么向东探求海权之外的陆权实现途径。难怪地缘政治学也是德国人创立的。
德国向西硬磕不断造成战争,终极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果是战败后国土被分割占领。随后有了欧盟前身——欧洲煤钢联营的出现,开始了从微观基础上消灭战争根源的进程。再看东边,德国寻求陆权实现途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必须找到贯穿整个欧亚大陆直抵太平洋沿岸的通道,否则这个陆权是不完整的,无法与可联通全球的海权相提并论。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与日本在德国柏林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确立了三个轴心国的同盟关系。在这个时间点上,二战的态势是:德国刚刚占领了法国,与英国的全面战争尚未开始,美国尚保持中立。同年10月,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信给斯大林,称德方希望将苏联拉入轴心国集团,建立“四国同盟”。斯大林遂派遣莫洛托夫前往柏林谈判,不过由于在土耳其到保加利亚一带划分为谁的势力范围问题上的分歧,“四国同盟”没有谈成。这段历史能够反映出德国对欧亚大陆以及全球格局的认知。当时德国跟中国关系更为深厚,跟日本只是临时凑在一起的(日本一直与英美关系密切),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力太弱。
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合作发展的新范式,即不是基于民族国家,而是在“超国家结构”下,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进而民心相通,实现经济网络的整合。通过欧洲一体化进程,德国取得了战后的经济成就。然而德国有今天的经济成就,并不意味着欧盟就是德国发展方向的答案。
如今欧洲的基本态势是,英、法、意、西等国已经是严重的“去工业化”国家,并且不可修复,这实际上意味着它们相当程度要“靠德国养着”。而德国没有发生“去工业化”,本身却也不见得全是自身追求的结果,而是有着某种秩序结构刻意安排的因素。一个能说明这种安排存在的例子是,在象征世界民用工业最高成就的产品——喷气式客机发动机领域,德国MTU公司拥有着最先进的生产喷气式发动机各核心部件的技术,但却没有整机产品,MTU只能向美国或英国的厂商提供核心部件用于生产发动机整机。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在“跨大西洋体系”中,德国的自主性受到制度化限制。
从地缘政治上来看,海权国家的地缘政治学中心议题就是分割开德国与东方国家间合作的路线。近来的乌克兰危机就发生在麦金德所说的“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大陆腹地”,而麦金德的学生、美国战略界的教父布热津斯基斯基则在《大棋局》中把乌克兰称为全球五大地缘战略关键点之一。
德国的未来不在大西洋
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后,“跨大西洋体系”——海权国家美、英主导的体系,暴露出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缺陷。这些缺陷的成因及性质可能需要另文阐述。这里举三个例子来说德国与美国、英国的关系越走越远:
上一篇:德国大众集团称车辆碳排放数据未造假
下一篇:柯慕贤:德国和中国都需强大团结的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