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自白:无人货架是一块刺激的试验田
原标题:新零售的自白:无人货架是一块刺激的试验田
历史总是那么相似,资本却在变着花样迎风而上。
最近赋闲,常常做菜,剥葱剥蒜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去掉外面的粗皮死叶,白嫩的根肉泛出来,同时夹杂着阵阵刺鼻的辛辣。如此,真正的味道往往潜藏在表象背后,乃至触不到的最深处。
前段时间,老易任职于某新零售互联网企业,很多朋友和我讨论关于新零售的话题,喝了不少咖啡。现如今,离开了新零售,之前讨论的专家朋友们离我而去,但值得欣慰的是,不少朋友给了我许多如何赚钱的经验。
2017年是无人货架风起云涌的一年,头部玩家几度轮换,投资者在犹豫徘徊中观望、下叉,果小美、猩便利、每日优鲜、便利蜂可谓几度夺魁。进入2018年,猩便利和便利蜂败下阵来,果小美因为某巨头的投资落空,硬生生砍掉了线下货架业务,每日优鲜紧随其后。
问题是什么?是线下布点成本太高,还是供应链成本拖垮了整个行业,亦或是居高不下的货损扭不过人性的贪婪?
我想,压垮风口上的这头牛绝不是某一根稻草,但货损 称得上一捆稻草。据内部了解,无人货架平均货损在20-30%, 可达50%以上,甚至无人货架自己公司货损也能高达10%以上。
假设商品销售毛利30%,基本能够抵消货损,但是高昂的布点、设备、供应链、营销成本从哪里消化?再加上供应链的货损以及市场布点的种种暗操作,无疑不可预估的增加了项目成本。无人货架有一个品控部门,隔段时间就会因为点位作假、套骗公司资产等开除几个人。
抛除无人货架种种Bug,跟新零售有何关联?2015年的O2O也是缩短商品到用户的距离,挑战人性的无人货架是否有创新?我觉得,是没有的。
很多人不明白新零售是什么?包括我。C2M、O2O、数据赋能、人工智能常被专家朋友们放在他们的自媒体论断中,以便包装新零售。当然,网红经济和无人货架成为践行新零售的主要方式。我看不懂,可能是书读少了,也可能是咖啡喝少了。
零售,即将商品或服务卖给终端消费者。做生意,最核心的无非就是成本和利润。从成本可以看出做的什么生意,从利润可以看出怎么做生意。
简言之,在楼下找个租金不太贵的门面、忽悠一个老实巴交的店小二、取个名字挂招牌、勾兑一个经销商摆上商品,一个便利店就开张了。要赚钱的话,除了考虑房租、装修、工资、设备、价格等一系列的成本控制,当然想尽办法拉客、引流、蓄客才是正经。
问题就来了,一个传统便利店怎么穿上“新零售”的装逼大衣?对此,我也丢几个关键词:品类更多、物流更快、品质更佳、价格更低。往上靠靠会发现,淘宝京东解决了品类丰富的问题,无人货架解决了10米购买的问题,网易严选致力于品质取胜,拼多多以屌丝的价格赢得了三四线阿姨们的追捧。
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新零售需要把淘宝京东、无人货架、网易严选和拼多多揉在一起?想想也不太对。凡事有度,空者鲜耻,满者多欲,多了少了都不好。正如炒一盘青椒土豆丝,到底放多少油盐才合适?估计没有标准,但难吃二字很容易脱口而出。
回到人性的贪婪,无人货架是一块刺激的试验田。点位的数量与质量是众多头部玩家关注的核心。我不明白,2015年的O2O死亡潮有多少正是布点太多太重?顺丰嘿店为甚无疾而终?薅羊毛最早出自春晚白云大妈,但贪便宜的智慧却比人类文明起源还早。用户的忠诚起源于信任和持久,当然影响着消费和NPS。
最后一句话,用户的忠诚度,决定着企业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