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如何打破徒有虚名的枷锁?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回国人员总数达221.86万人,近5年年均增长21.75%,成为我国创业创新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据媒体报道,去年6月,一份材料放到李克强总理案头,集中反映回国人员创业创新中遇到的障碍,包括优惠政策享受难、落户就学办理难、开户融资难、知识产权应用难、政策限制放开难、文化理念融合难等“六难”。对此,总理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合力研究解决“六难”问题。半年多来,国务院18个相关部委积极行动,为回国人员创业创新“清障搭台”。
“出口转内销”的人才不再是少数,除却娱乐圈当中的几名明星之外,其实在全国各地的“高精尖”人才库当中也是有不少属于“出口转内销”的,比如说大部分的“海归”人员,他们是接受过我国的义务教育,然后在国外念的大学,获得更高的学历,也有不少是在国外有过工作经历,最终选择回国发展的,对于这样的一类人,我们称之为“海归”。
无论是真心实意的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还是出于希望孩子能够在国外“镀金”这样的想法,当下社会,经济实力不错的家庭都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到国外去留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21.86万人,近5年年均增长21.75%,成为我国创业创新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面对数量如此大的创业就业人员,对祖国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份挑战。部分企业对“海归”印象不佳,称其徒有虚名,作为“海归”,更应主动打破身上的一些枷锁,消除此类印象,真正融入到就业和创业中。
首先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态给摆正。对于一些优秀人才来说,可能觉得过去自己在国外是怎样的一种身份,那么回国后还是应该要得到相应的待遇,可是目前我国的就业竞争哪里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呢所以“海归”不能够用国内国外同一个标准线来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
其次就是工作态度的转变。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当然这也包含了职场文化,所以“海归”想要融入到其中,那么就不要把自己当做“假老外”来看待,该接地气的时候,还得接地气,不然老是端着“架子”在那儿,谁还愿意和你协作呢
最后就是在个人成长中要秉持乐观的态度。可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我们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在逐渐缩小这样的差距,这是需要时间历练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优秀“海归”这样的人群来共同构造。所以“海归”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这一群人的付出,是能够达到自己所期许的未来。
过去也并不是没有“海归”回流的情况,因对国家的现状不满意,他们还是选择了出国,这样的人才流失很可惜。笔者相信通过总理的批示,各地相关职能部门的持续发力,定能够打破这样的枷锁,真正地用活、用准这样的人才。而“海归”自身,也应该打破徒有虚名枷锁,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